《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36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第36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净宗法师2006年10月3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一、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第36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大师“念佛绝比”之文(二) ▲

净宗法师2006年10月3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一、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我们上午简略地解释了一下小标题,还没有引用有关的经证,下面我们来学习:于往生净土“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第一、念佛能得大利无上功德。这一条是出在《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是有名的“咐嘱弥勒文”,咐嘱弥勒菩萨。这段文说得很明白,是说: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起喜悦、“欢喜踊跃”之心,“乃至一念”称念此名号,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当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他得到“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所说的“大利”是指什么利益呢?就是指往生成佛的利益。大乘佛法,利益有大有小,以成佛作为利益当中最殊胜、最大的利益;“功德”,说“一声名号具足无上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也是具足无上功德。

功德也是有深有浅,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上,上面还有佛的功德;成佛具足佛的功德,称为“无上功德”。这里是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获得“大利无上功德”。

如果其它修持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来说,虽然有利益,可是不是“大利”,是小利益,不要说成佛,我们自己要达到不退转、出三界,这个都很难达到、都不可能。即使达到了,相对于成佛的果报来说,仍然是小利。何况我们顶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乐,这个都是小利、有上。

因为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三辈往生文”当中,除了念佛之外,也有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散华烧香、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就是其它的行持方法;也有提到出家,舍家弃欲、行作沙门等等,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念佛和其它的诸行。但是,到最后咐嘱弥勒菩萨的时候,就只赞叹念佛,称为“大利无上功德”。这个是隐喻:其它的行法功德虽然有、利益虽然有,但是跟念佛相比较,就不再咐嘱、不再称赞,这个是有它特别的含义存在:以念佛为“大利无上功德”。

【二、念佛福善无边】 ▲

第二、念佛福善无边。福德善根无量无边,这里也举了一些例子:

经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

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

得福甚多。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用一四天下的七宝(那就很多了),所有的宝藏,金银、珍珠、玛瑙、赤珠……这些,这一四天下七宝拿来供养佛,还有菩萨、缘觉、阿罗汉,这样,他得的福报非常的多。但是,比较起来,不如劝人家念佛一声。你如果劝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福报超过拿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菩萨,因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让人究竟种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们虽然用一四天下七宝来供养佛,所得福德虽然很多,但是仍然是有相的、有尽的;可成佛是无量、无尽的。

在《涅槃经》里边有这样的经文:

佛告大王:

假令开大库藏,

国王国库里边有很多宝藏,那么──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

布施一切众生。

一个月往外散失财宝,布施一切众生。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把国库里边的所有财宝拿出来,一个月布施一切众生,不如人家就称一口佛、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的功德跟前面相比,不可较量,没法比较。

往往有的人觉得说:“你专念一句佛到西方,太简单了吧!功德太少了吧?应该修这么多,布施……”布施当然好,可是,佛在大乘经典里边明确说……你看,我们还不是国王,我们是一个小老百姓;也没有一个月,偶尔;也不是布施一切众生,是少少地作一点点功德,这样自己都觉得超胜了、比念佛超胜。佛在这里说:国家的库藏,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这是佛金口所讲,大家要信顺。

《增一阿含经》里边说: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阎浮提”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四事”就是医药、卧具、饮食、衣服,就是生活必需品,医药、饮食、卧具等等。所有一切众生都由你来提供这一切生活必需品,生老病死所需要的一切你都来布施供养。如果有人称佛的名号,哪怕就象挤牛奶那么短的时间,所得的功德超过上面用四事供养一切众生,超过上面不可思议倍,:

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在《大智度论》里边,龙树菩萨打比喻说: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有人一生下来,一堕到地上。

即能一日行千里。

他一天就可以走一千里这么远的路程,这是一个比喻了。走多少时间呢?

足一千年。

我们底下有人会算账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万里,一百天十万里,一年三百六十天,多少里呀?三十六万里。地球多大呢?“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只有八万里,那么,一年是三十六万里,他一千年,这么大的地方,所走下面全部是七宝:

满中七宝,

他每日能行千里、满一千年,所过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宝,把这些拿来──

供施于佛。

来奉献供佛──不是供一般的凡夫,也不是供阿罗汉圣人,也不是供菩萨,乃是供圆满正觉、佛陀、世尊。这样的功德,可以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但是──

不如有人,

于后恶世,

在释迦牟尼佛、在诸佛灭度之后(前面是指现生供养佛),不如佛灭度之后,在“恶世”(众生习性转恶,恶业增盛),在这个时候──

一声称念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于后恶世”,你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得福德超过前面。你一千年、每一天走一千里路、底下都是七宝、供养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后恶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各位福德很大!各位往生西方够条件了!虽然我们自己是很少,这句名号里边包含了一切的善根功德。

这都是佛依我们能够理解的来比喻,其实这些还不足以比喻,所以,莲池大师就讲: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因为在《阿弥陀经》里边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对这句经文,也有人错解了,以为念佛是“少善根福德”,“你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还要再修持别的法门,作为多善根福德”,以凡夫有漏造作,凌驾于弥陀名号功德之上,这个是不知道佛法虚实,也不知道功德大小。

所以,用这几段经文让我们明确知道: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因为这句名号所含的福德是没有限量的,象虚空一样;其它所修行的种种福德虽然多,象楼房那么多,象山那么多,象大海那么多,但是,这都可以形容、都可以限量,山虽高、海虽阔,和虚空相比,不可为比了。而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尽虚空、遍法界,所以,祂是最殊胜的,一切的善根福德包含在内,而且是无漏、清净、决定让我们离生死、证涅槃的善根福德。这个是不可相比的。

我们念佛不要抱卑下想,觉得说:“我念这句名号怕不够吧!”足了!

【三、念佛福善同佛】 ▲

第三、念佛福善同佛。这个是蕅益大师的一段法语,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也得这么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在《阿弥陀经》里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善根就是因,福德就是缘,叫“善根福德因缘”。

蕅益大师解释:善根我们自己发,这是小善根。比如蕅益大师就讲:往生西方净土,阿罗汉的善根都不够,因为阿罗汉,他没有发广大菩提心,他的心小,这样,他因不足;菩萨发了广大菩提心(至少要发菩萨的菩提心),善根厚,可是,菩萨福德还不够,还没圆满。所以,只有阿弥陀佛在法藏菩萨的时候,祂以四十八大愿回向给我们众生,我们顺佛的愿望往生净土,这样就是佛的愿成为我们的愿──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我们能够发起这样的愿生心,这样的因心,起这样的因──这个因不是我们五浊凡夫自己能够生出来的,是阿弥陀佛大愿回向给我们、让我们有这个愿生净土的因心,所以说“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如同我们解释过的,所谓“推心置腹”,佛恳切地呼唤我们、劝导我们说:“十方轮回三界、沉没六道的苦恼众生,你要往生我的净土,你不要埋没在五欲六尘当中!”反反复复地来劝导我们──哎!我们愿意去往生了。

所以,我们愿意去往生的这个心,完全是佛心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称为“清净愿往生心”,也就称为往生净土的决心,这是佛的大愿成为我们众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以大行”,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法藏比丘在兆载永劫之间为一切众生清净修持六波罗蜜,无起无作,修行种种清净功德,圆满成就(不象我们凡夫有为有漏造作)。法藏比丘没有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一切清净,发大菩提心、广修菩萨万行,这样所修持的一切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作为我们的福德,这样因缘和合,必生净土。所以,我们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在因中的誓愿,还有祂万行的功德,都含在这句名号当中。

比如说:在世间(通过这个讲成佛)的帝王,帝王的帝号──帝王称帝之后,他就有个帝号,他这个帝号代表什么呢?代表他几十年来,他当初想统一江山这样的愿心圆满了;也代表他几十年之间南征北战,终于一统天下了。所以,帝号来得不容易的,它是所有的文功武略、一切的一统天下,都含在帝号当中。

那么,阿弥陀佛成佛,兆载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军魔障,斩除一切烦恼,为众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够偿还众生一切的业债,这样,所有的功德都浓缩在六字名号之内。所以,这个名号里边包含一切。

世间帝王,他成了帝王了,也不过是拥有一个帝号而已,不然他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因为有这样的实德才有这样的号;有这样的号代表有这种实际的权威。

阿弥陀佛成佛了,祂有这样的实德(真实的功德),祂才称为无量光、无量寿的佛,称为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名号里边,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一切功德。所以,因地的愿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号当中。

这个名号回施给我们,我们来称念祂,念念之间,佛的功德成为我们的,“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跟佛相同,没有差别,“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这个解释很难得,和善导大师解释的异曲同工、一样。

【四、念佛总包万德】 ▲

第四点、念佛总包万德,念佛包含一切功德。我们说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德”,“万”,不止一万,“万德”是指一切,所谓“万众一心”,不只一万个人,所有一切包含在内──“万德洪名”。

我们只要念佛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功德通通地包揽无余。

有一部经叫做《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这部经有下面一段经文:

阿弥陀佛名号,

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弥陀”三字中,

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

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号,

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

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

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

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说“阿弥陀”三个字里边,所有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功德,一切经法、一切神咒、陀罗尼,种种修持、无量行法功德通通包括在内。“阿”字就是代表十方诸佛;“弥”字一切菩萨功德都具足;“陀”字八万四千法门、一切圣教完全包含。所以说:“阿弥陀”三字里边具足一切功德。这是这么一段。

用钦法师是宋朝的一位法师,他说:

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从法藏比丘因地所修持,直到阿弥陀佛果上正觉,从因到果所有一切修持功德,只要我们用心口来称念,“无不具足”,当下圆满具备。

其实,这个很好懂的,已经说过好多回了,就象父母辛辛苦苦挣下一笔财产,放在存款单里给儿子,这个儿子拿到了,等于父母所有的财富都接受到了。

法藏比丘为我们累积的“六波罗蜜”种种难行苦行的功德,都浓缩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边,给我们娑婆世界愚痴的浪子,说:“给你!我所修持的功德,完全委付给你,你称念这六字名号往生净土”,当我们“心口称念”的时候,六字名号功德归我们所有。

而我们信顺不疑,所以,在《阿弥陀经》里边说:

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就是心中信顺、口中称念,信行一体、心口不二,这个叫“执持名号”。

外面的东西(比如一个固定的物品)是有相的,我们看得到,就可以拿手来抓它。“执”是抓住不放;“持”是不要半中间把它丢掉了,就是一直带着,叫“执持”。

名号就用心来执持,这个心执持,“执”就是信顺不疑;“持”就是相续不断,“我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从现在直到临终,阿弥陀佛来迎接回归净土”,这个叫“执持名号”。

这样“若一日”到“若七日”,并不是“七天过后我就不念佛了”,是一直到临命终时,所谓“若七日、若八日、若九日……若七年、八年、……七十年、八十年……”,一直到临命终时,我们称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叫“执持名号”。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从现在开始,善导大师就说:

一发心以后,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直到往生为止。在《阿弥陀经》里边,就解释为:

一心不乱。

不改变,不丢掉,没有二心,不怀疑、不杂乱,这样叫“执持名号”。

莲池大师有这样一段法语: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广大无边,象《观经》里边讲的宝树、宝池、宝楼……种种的这些依报的环境,是清净无漏的境界,《往生论》里边讲种种庄严,共有二十九种;还有正报庄严:诸大菩萨、清净大海众。说极乐世界依正:

“言佛便周”: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周”是全部都包括了,极乐世界也在这里边,观音、势至也在这里边,清净大海众也在这里边,七宝池、八功德水也在这里边……都在六个字里边。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在我们面前了,等于是说把极乐世界由远到近,十万亿国土之外的净土──极乐世界虽然很遥远,一称名号就移到我们眼前,当下诸大菩萨也都来了。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佛的功德广大,无量无边,象大海一样广无边、深无底这样的功德,我们去算也算不了。我们如何地去取一点,怎样获得呢?“言佛便周”!虽然功德广大无边,只要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出来,所有的功德也都包含无余了,所以这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所有一切功德,只要讲到阿弥陀佛,都完全……“周”是圆满,“圆周”,周、足,足够了,没有欠缺的。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虽然广大,功德无量无边,你只要讲“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

比如:这个人在公司里边,他有很多财产,他是董事长,财产有多少多少亿,也不用你一个财宝一个财宝去数,你讲“他是董事长”就可以了,所有公司全部是他的,所以,他就代表了。

讲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穷说、劫说,以释迦牟尼佛的辩才昼夜一劫也讲不完,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完全包括了!所以讲“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

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

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没有一个愿不包含在内的,“包罗万象”,叫“包罗”,四十八愿也好,其他诸佛无量无边誓愿,这个名号里边通通包含在内。

比如说:“你这个人,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你怎么能往生?你不念四十八愿怎么可以?”这个就错误理解了,因为四十八愿在哪里?四十八愿在六字名号里边!你念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四十八愿就有了。所以说:

“无一愿不包罗”:就是四十八愿你一个字不认识、一条愿你不会背,但是,往生极乐世界不会有一条愿不兑现的。比如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知道第一条愿(第一条愿叫做“不入三恶道愿”),但是,我们念佛到极乐世界,会不会说“哎呀,因为你在娑婆世界没有背诵这第一条愿,到我极乐世界来,给你一个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会不会这样?不会啊!我们虽然不会背第一条愿,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没有三恶道,那么,第一愿就有了;我们也不会再堕落三恶道,第二愿也有了;我们也是“身皆金色、无有好丑”,第三愿、第四愿都有了,所有四十八愿的功德都在六字名号里边,所以,“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体备”就是当体具备。六字名号本身就具备了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种种六度万行,没有一样缺少。比如说我们现在说要诵经、打坐、参禅、开悟,六字名号里边通通有。所以,祂所修行的万行成为我们的。当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虽然我们很易行,但是,法藏比丘的殊胜之行我们都获得了,这个叫“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诸佛都是一体,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所有诸佛都已经念遍了,贯彻了、通达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也都摄在六字当中,我们只要称念弥陀一佛,等于念遍了诸佛;我们只要往生弥陀净土一土,就可以遍至十方净土;我们只去拜见阿弥陀佛一佛,也可以再去十方诸土礼拜诸佛。所以是以“一”──弥陀佛一佛,然后贯彻诸佛。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念别的佛,能不能说也贯彻到阿弥陀佛呢?如果其他的诸大菩萨,或许他们修行的法门可以;以我们凡夫来讲就不行了,因为其他诸佛没有为我们单独发这个凡夫往生报土的四十八愿,祂们没有发这样简单称名往生报土的誓愿,所以,我们就不容易得到、不容易相应。可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凡夫做得来,有阿弥陀佛誓愿的保证,我们可以到极乐净土去。

弥陀乃万德名号,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南无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这个名号才唱出来,所有的一切功德当下具足圆满,叫“万德齐圆”。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这副对联写得很好。我们才举阿弥陀佛名号──

“兼众德而具备”:所有的一切功德都具备在名号里边。

“专乎持也”:就专持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像这个行持很单调。

“统百行以无余”:“百”、“众”代表一切的意思,一切万行都统摄在名号一行当中,没有超过这之外的。所以“名号包具万德”。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边作这样难得的解释。

这一段,我们再读一遍:

极乐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弥陀万德之名:

无一愿不包罗,

无一行不体备,

无一佛不贯彻。

弥陀乃万德名号,

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

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中午大家没有休息好,下午人多,天也热,所以精神不佳……,这样,大家搓搓手,活动活动,脸上搓一搓,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活动活动,精神爽烁爽烁。人多,如果人少,就叫你们起来跳跳舞,活动一下。我们一道念十声佛,声音大一点,精神爽一点,好不好?

(“好!”)

这个很重要啊,万德洪名不能漏掉啊!好,大家念佛,合掌念十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念得很响,很响彻!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都是讲“一称名号,万德具足”,大家打着瞌睡念的佛,万德也具足了,多么容易!

调节一下气氛,让大家能精神能放松一点,不要老是紧张──两个眼皮老紧张,上眼皮跟下眼皮两个闹矛盾(瞌睡状),紧张得很。放松一点。

下面,蕅益大师(我们现在学的都是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个经、那个经,我们跟古人、古大德、祖师讲话),祖师的言语来教诫我们,所以,大家竖着耳朵听、听仔细。

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是:

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

罄无不尽。

“万德洪名”我们都听说过了。“阿弥陀佛虽然是万德洪名,但是还差我这一点功德,修的不在里边,所以我修一修,把万德洪名再加满一点,再补充一点……”这个也是不正确。“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就是“名”可以召感“德”。我们经常说:“哎,某某人,久闻大名!”他名字里边就有一种……好像看武侠小说,江湖英雄名声远振,然后听到他的名字,人家都感到恭敬三分,为什么?因为他就代表一种正义,代表武功高强,所以,见到人以后,“哎呀!久闻大名。”

那阿弥陀佛的名号代表什么?十方诸佛都来赞叹,所有一切功德都在这里边,叫“万德洪名”,那我们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了,这个才叫“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如果你听到象没有听到,江湖上第一名的大英雄,结果你听到以为是平头老百姓,这个当面错过,说明你不知道他是这么一个大英雄,所谓“名声震天下”。阿弥陀佛的名声是“十方法界普流行”:

六字名号甚分明,

十方法界普流行,

但使称名皆得往。

只要称名,自然都可以往生。

“以名召德”:是说这个名能召感实际具备的德能,而且不会有半点遗漏,通通包括在内,这个叫“以名召德”。

“罄无不尽”:这个在世间作比喻,不太好比喻,因为我们世间的事情,“名”和“实”有点分离。可是阿弥陀佛名号不一样,“以名召德,罄无不尽”。大略可以用帝王的名号来比喻,帝王的名号到了,就等于帝王本身就到了。比如说圣旨到,圣旨到皇帝也没有到,不过是皇帝签了字,皇帝签的字到了,就是皇帝到了。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到了,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到了,就是阿弥陀佛本身到了,没有任何的差别,叫“罄无不尽”,通通包含在内。

讲到帝王了,整个的江山,哪一省、哪一县、哪一州、哪一府、哪一村、哪一乡,甚至上面所有的土地、山河都是这个帝王的(封建时代是这样),每一条江、每一条河,连一个柴枝,只要讲“帝王”,通通包括、都有了。

阿弥陀佛名号,你只要举到“南无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功德,大大小小无一遗漏,从因至果完全贯彻,所以叫“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五、念佛圆超万法】 ▲

第五、念佛圆超万法。“圆”是圆满;“超”是超越。念佛这个法门,不是单独说:“我这一个法超过你”。

比如说:象小山跟高山比,高山高于小山。虽然高,是超,但是并没有包括小山在内;如果就其本身,比如就泰山来讲,泰山之巅是最高的,泰山之巅最高,它是包括下面所有的基石在内。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等于在最高点上,然后把下面的通通包括在内,叫“圆超”,圆满地收缩在一块儿,同时超出,这个叫“圆超”。

善导大师有一首偈语,我把它读一遍,在《法事赞》里边,善导大师的偈语都好懂,读起来很顺口: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阿弥陀经》里说: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这里赞叹:

“如来出现于五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五浊恶世。目的是什么呢?

“随宜方便化群萌”:随顺众生的机宜、根机和根性,巧设种种方便法门,叫“随宜方便”;化导一切众生──“群萌”,“群”是众,“萌”就是果子还没发芽、还没有打开,叫“萌芽状态”,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还没有开显,叫做“群萌”;哪些叫做“随宜方便”呢?下面这些都叫“随宜方便”(只有念佛法门是真实),这是善导大师的判释:

“或说多闻而得度”:你广学多闻、大开圆解,最后得度生死,这也是佛说的法门(“多闻”也不是不好,多闻得度,广开智解)。

“或说少解证三明”:也不一定要多闻,你稍微悟解了,“佛法无多字”,所谓“点铁成金”,真言不在多,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少解证三明”,三明六通。象禅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在许多话,能够明悟了,也是当下明心见性,这也是佛所说的方便法门。这个能够契合他的根机,根机相应的也可得证。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者教我们修福修慧,除掉人我,我执、法执,这一切障碍扫除掉,这个也是修持法门。佛本来就叫做“福慧两足尊”,修福修慧,福慧圆满,而成为大觉世尊,这也是佛所说的法门。

“或教禅念坐思量”:或者教我们禅观,止心一处,其心本来具足一切万德,我们禅观、止观,开发自性本具的功德。以上等等这些说不尽。

“种种法门皆解脱”:只要是释迦牟尼佛大圣讲的佛法,我们能够依法修持,只要我们是这个根机,种种法门都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叫“种种法门皆解脱”。不过后面有七个字:

“无过念佛往西方”:没有超过念佛往生西方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的。所以,念佛法门超过种种法门。为什么说念佛法门“往西方”超过种种法门呢?因为前面“多闻得度”、“少解证三明”、“福慧双除障”、“禅念坐思量”这一切法门,根机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你修不来。那我们看念佛法门的殊胜:

“上尽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念。

“三念五念佛来迎”:未必要到十念,你没有十念的工夫(时间),念三念、念五念;如果三念念不到,念两念、念一念也往生,“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刚才我们念的都不只三念五念了,佛就会来迎了。当然,这个是指临终之时了,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那我们平时就念念念佛,念念念佛,佛也念念来护念我们、光明摄取我们。

那为什么别的法门要那样种种的修持,而念佛法门这么简单呢?三念五念佛都来迎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只是因为、单单因为、就是因为这一点:因为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殷重不虚。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使得我们凡夫众生念佛即得往生,你当下念佛,当下获得往生的身份,“即时入必定”,不要等待明年,也不要等待下个月,也不要等待明天,甚至不要等待第二念,当念念佛,当念愿行具足,当念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当念获得往生决定的身份,这个是善导大师的解释。

我想把这首偈子,我们再来读一遍,我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大家念得很好。

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带他们上课:

“日月。”

“日月。”

“天地。”

“天地。”

他们都学世间的文字。刚才大家学的都是善导大师的法语,大家这辈子,今天才是真正的,这一课上得好,跟着法师后面学法,念这个,非常好。

尤其这后面四句话是很恳切的: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在我们寺院里边唱《赞佛偈》的时候,我们就唱这四句,前面还有四句。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然后底下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完之后,大家都很高兴。

阿弥陀佛光明遍照,遍照十方世界,那干什么呢?就是“不为余缘光普照”,专门找那个念佛的人;念佛效果怎么样呢?我们应该“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就来迎了,哎呀!“直为弥陀弘誓重”,所以我们凡夫:“我某某人,我念即生!”底下就接着来念佛了,喜悦的很。

这都是善导大师的法语,两段偈语把它接在一起,这也是赞佛的。

元照律师讲:

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

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一乘极唱”:是一乘佛法,什么叫“一乘”呢?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乘,讲“一乘”,就是一佛乘。虽然说都称为圆顿教法,都称为一乘佛法,一乘佛法到顶点的、到极处的,叫“一乘极唱”,“唱”是唱歌的唱。

“终归咸指于乐邦”:到最后结归,大家都指向西方极乐世界,《法华》、《华严》──《华严经》称为“一乘极唱”,最后都指向求生西方净土,可见得:“一乘极唱”,往生西方才是极中之极。

“万行圆修”:种种法门圆满修持。

“最胜独推于果号”:如果求最殊胜的法门,单独就推六字名号,它是佛的果地法门,这个法门最殊胜,称为“万行圆修”,所以,念佛法门超越余行。

不光善导大师这样说,其他的法师大德也有这样的赞叹。

蕅益大师说: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这个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没有一个人遗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没有损失。“你看我读了这么多经典,他大字不识,念佛也往生,我也往生,那我吃亏了”,怎么会吃亏呢?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极乐报土成佛,成为佛的境界。

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

三根普摄,绝待圆融,

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甚深难信。

这个也需要解释解释:

“摄事理以无遗”:“事”就是事相,“理”是指理体,不能以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

什么叫“以理废事”呢?“哎呀,自性弥陀嘛,唯心净土嘛”,这个从理上讲是不错的,然后他就废了事修了,“自性即是弥陀,何必更念弥陀?唯心就是净土,何必再求生净土?”这个叫做“执理废事”,理上虽然如此,我们还没有证得啊!

执著于事相,不能通达大乘佛法的至极妙理,比如说有相修持,在那里修福业、行布施,做人天善事,这个当然也是修善,但是这个是事功,这个事功如果不懂得空性、没有证悟空性的话,所谓“福德有福德之相”,这个不叫“福德多”。

就象梁武帝一样,遇到了达摩祖师,他说:“朕建寺度僧(他是皇帝,护持全国的佛法,护持佛教,建了很多寺院),你看我功德多不多?”

达摩说:“你功德并不多。”

梁武帝听了,心里就冰凉了,“这么大!功德不多?”

主要说什么呢?是说这个有相。达摩祖师说“功德并不多”,因为达摩是禅宗的祖师,他指到无相方面来点悟他,他不能契悟。

“摄事理以无遗”,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理上这六个字是阿弥陀佛的实相理体,就是圆满正觉,已经彻证真如理性了,这个是理;但是,又不废事功,祂因地事相的修行,所有的四十八大愿也好、兆载永劫的事修也好,都念摄在这六字名号里边,叫“摄事理以无遗”,是没有一个遗漏在外的。

“统宗教而无外”:“宗”就是指禅宗,能够明心见性,叫“宗”;“教”是指教下。古代我们中国一般天台、华严这个属于教门、教下。教门就是要穷诸大乘经典了,所谓大开圆解;宗门叫明心见性。

只要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宗门的明心见性也好,教下的大开圆解也好,都不能出在六字名号之外,你再怎样开悟,所谓“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你怎么开悟,你悟不到这种程度。祖师也讲:“悟后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未悟。”(这个是谁讲的我忘了,大概是莲池大师)。有人讲:“我开悟了,悟了自心了,唯心净土,我不要念佛,不要求生净土了。”如果你真的开悟了,保证你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才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的人。象普贤菩萨,他有没有开悟?普贤王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龙树菩萨有没有开悟?登地的菩萨求生极乐;永明大师、智者大师,这历史上的大菩萨、大祖师,没一个不求生净土的。所以说,你要悟后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没有开悟。

“三根普摄,绝待圆融”:这个要说明一下。“三根普摄”大家明白;什么叫“绝待圆融”呢?这个要解释,“绝”是绝对的绝,“待”是对待的待,相待、相对。六字名号、持名一法,“绝待”,比如有人说:“善人念佛能往生,恶人念佛恐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就叫做“相待法”,相对于善人才可以往生,恶人就不行了。可是念佛,这六字名号是没有善、没有恶,绝诸善和恶的这种分别对待,叫“绝待”。

比如念佛,觉得说“我清净心可以往生,我这个心没有清净、有杂念,大概不能往生”,有清净、有染污,这个是相待法门。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绝待圆融”,不论清净、不论染污,你只要念佛,绝诸对待,所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讲妄想、有杂念还是没杂念,绝待法门,这是“绝待”。

或者说,出家、在家,也是个相对,“出家能往生,在家难以往生”,这个也是相对、相待。念佛法门不分这一切,有智、无智,所有这一切(我们凡夫起分别心、起对待的想法),而六字名号都没有这一切分别,所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不是分别对待的法门,叫“绝待圆融”,这个才称为圆融无碍的法门。不然就不圆融了,不然就是相待法门了,不是绝待法门了,“你要达到什么程度,修持到哪里,你要成为什么样的身份,你要具足某种资格,这样才可以往生”,这样叫相待,这个叫不圆融,就有众生被遗漏在外。可是这六字名号“绝待圆融,三根普被”,任何人可以念,只要念佛,决定往生,所以说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又称“十二光如来”。“十二光如来”,其中有一个尊称叫“无称光佛”,你言语没法称量祂,没法称赞祂;“不可思议光如来”,你无法来思议祂。比如我们凡夫刚才想的种种分别、相待,这种想法叫“可思议”,“达到这样子就可以往生了”,这个是我们思议的,“象这样子,我们凡夫达到什么样子……”,以凡夫的修持,达到哪个样子都不行!

所以,上午我也说过了,如果要到月亮上去,“我们上月亮”,根本不可以讨论跳高,“他跳得高,他能跳两米高,大概他可以跳到月亮上去”,可以吗?因为不是那个境界嘛!跳两米高,比我跳的高一点,我能跳三十公分、四十公分;你跳两米高,很高了,但是,仍然是在地心引力范围之内。

我们这个凡夫,再怎样地修行,还在阎罗王的掌控之内,没有出离三界,还要堕落下来。你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修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了,还在三界六道之内出不去。只有靠这六字名号,“绝待圆融”,出离生死轮回。

“绝待”,另外一个含义是没有品位差别,如果有高、有低、有美、有丑、有上等、有下等,这样就不叫“绝待”。“绝待”是没有任何分别,平等一相。

平等一相又不是我们凡夫理解的,“完全一模一样叫平等一相”,也不是这样。佛地的境界虽然差别,差别里边见平等。比如说佛性平等,一个蚂蚁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跟大阿罗汉没有差别,绝对平等!我们往往觉得说“要达到某种程度,平等就是没有差别”,这是凡夫心中的一个相。在佛的角度来讲,虽然有相上的差别,仍然是实际平等,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就讲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实际上都是“智慧洞达,咸同一类”,都是一样的“无极之体,虚无之身”。

下面蕅益大师说: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圆收”就是所有的法门都收摄在内,没有一个遗漏在外。不要觉得说“我念佛了,把别的法门舍掉了……”──没有舍掉嘛!所有的法门都收摄在六字名号里边,这叫“圆收”。“师父啊,我念佛了,我这部经没有念,你看!我这部经的功德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这部经的功德也收在六字名号里边。

简单讲,比如说你是小学升到中学、中学升到大学、大学升为博士,你每升一级,下面原来所学的知识学问都收在这个里边,没有遗漏在外。“你看!我读大学了,中学没读成……”跳级读大学了,那么,读完大学,中学都包含在内了。

世间人求官,从县长做到省长、省长做到中央里面的高级领导──部长等等,“哎呀,你说我县长位子没坐几天,屁股没坐热,现在让我做省长,我把县长丢掉了,好像失去了……”你做了省长之后,县长所有的工作,他那些绩效、权限,自然就包含在省长的职权范围之内,收在这里边;不仅收在这里边,而且超过他,叫“圆收圆超”。

那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再殊胜,诵什么经典再觉得相应,一旦我们来念佛了,比如说我们原来念地藏王菩萨、念观世音菩萨,现在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是说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就遗漏在外边了,也不是!是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经》、《普门品》……这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没有损失;不仅没有损失,而且更提高,“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好!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