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义(3)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可知:十方众生,凡夫为本,恶人为先。 余是凡夫,被业所牵,难免造恶,为恶而苦;今见此文, 如睹故亲,倍觉亲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可知:十方众生,凡夫为本,恶人为先。
余是凡夫,被业所牵,难免造恶,为恶而苦;今见此文,
如睹故亲,倍觉亲切,感动涕零。狱火可出,成佛可期。

亦知:诸佛之中,唯有弥陀,大慈大悲,拔苦与乐,救度恶机;
如我愚恶,若无本愿,何法可修?必堕无间,求出何期?

        昙鸾大师言:「唯除五逆谤正法,故我顶礼愿往生」。(赞阿弥陀佛偈)

3.显无一遗漏

        举下摄上,举恶摄善,十方众生,无一遗漏。
        不论何人,皆得往生,以此启发,众生信心。

可知:抑止门唯置第十八愿者,意在显明「佛愍恶机」之大悲,同时显示本愿所被之普遍性与决定性,无一遗漏,无一不生,以此启发一切人「信心决定」、「往生决定」之信心。

        善导《法事赞》「逆谤往生」(善导大师全集三八三页)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善导《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五八九、五四七页)言:

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善导《观念法门》「造罪回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三六○页):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善导《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二五○页):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往生礼赞》「念佛必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五四○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善导《观念法门》「何况圣人」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三六○页):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得往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

        善导《法事赞》「善恶皆生」之文(善导大师全集三八三页):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莲池《弥陀疏钞》言:

恶人念佛,尚得往生,何况恶未必如善和;
畜牲念佛,尚得往生,何况灵而号为人类。

4.劝戒恶行善

        诸佛出世,皆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本愿亦言「唯除逆谤」,《大经》下卷更扩充「唯除逆谤」之意,而广说「五善五恶」之劝诫。

可知:弥陀深欲念佛之人,「敦伦尽分,闭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如「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

        譬如抑止「杀父杀母」,即是劝勉孝顺,而「孝为百行之基」,百般伦理,一切善行,由孝而起,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佛喜正与善,而怜邪与恶;如父母对子女,虽一视平等,然特怜残障之儿。

        弥陀亦然,喜人行善,不喜人行恶;虽善恶皆度,然见善人则喜,见恶人则悲。

        是故,应成善人,而一生念佛。

        法然上人法语(法然上人全集二八五、五九四、五九五页):

信「罪虽十恶五逆亦得往生」,而不犯小罪;罪人尚生,何况善人。
信「行虽一念十念尚且不空」,而应无间修;一念尚生,何况多念。

佛虽不舍恶人,然好造恶业者,非佛弟子。

如父母于一切子女,悉皆平等慈爱,而子女之中,有善有恶;虽平等慈爱,然于行恶之子,则怒目杖责以诫之。
闻佛之慈悲广大,而欲造罪者,亦漏于佛之慈悲也。
若知恶人亦不舍之本愿,则于佛之知见,愈觉自己之可悲、可耻。
若谓有父母之慈悲,而于父母之前行恶者,父母欢喜乎?虽不舍而叹,虽哀愍而憎,佛亦如是。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三)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