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四)

学习宗风(四) 2011年2月23日于净土宗念佛会为僧众开示 (僧众轮流背宗风) 古德说:“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如果梦中作得了主,临终的时候也就 能作得

学习宗风(四)
2011年2月23日于净土念佛会为僧众开示

(僧众轮流背宗风)

古德说:“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如果梦中作得了主,临终的时候也就 能作得了主。对于宗风的内容,大家自己私底下诵念的时候可能都已滚瓜烂熟,但那是在静中,一旦到了动中,往往只剩下几成的实力而已,那是自然的。若有心深 化进境,就必须多闻熏习,尤其修行,更是如此。所以,在孔子学说的代表──《论语》中第一篇《学而篇》之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门由古至 今更是一向注重多闻熏习。

闽南语有一句话说:“三日没ㄌㄧㄡ,爬上树”。意思是,只要几天没有复习,自然就会淡忘;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力、记忆力都会退化,思维敏锐度也会退化,因此多闻熏习益加显得非常重要。

除了多闻熏习之外,还要能够耐烦、耐苦。早年台湾佛教界高僧广钦老和尚,他曾经训练寺里一位担任重要执事的弟 子。怎么训练呢?寺里有工程要进行,还要举办法会,忙完了一天,已经非常晚了,身心可说疲累不堪,巴不得马上躺在床铺上好好休息,偏偏这时候广钦老和尚要 他做看起来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需要的事。什么事呢?老和尚竟然把一大盒原来已经分类好的铁钉全部都搞混,然后叫这个弟子把这盒铁钉重新分大小尺寸拣好。 这个徒弟心里想:“唉!老和尚怎么这么捉弄人!我都忙了一天了,您怎么偏偏选这时候叫我来拣铁钉呢?根本是在找麻烦嘛!”广老却板起面孔说:“如果连这一 关都过不去的话,如何面对生死关呢?”所以它是很有意义的。

真的疲累不堪,还要来做这个似乎是无谓的事,这就是训练。训练自己的耐烦、耐苦,这方面如果过得了关,临终的时 候就往往比较不会有障碍。当然这是从自力的角度来讲,我们他力法门自有弥陀的加持,但是一个人的心性如果过于不耐烦耐苦,忍耐力差,生活中往往就会在待人 处事之际自生障碍。

“宗风.俗谛”的内容大部分是撷取自佛陀所说,记录于经典上的,有些则是古圣先贤的格言嘉句,我本身非常喜好,内容确实很好。当然,里面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那是反复叮咛,因为这方面比较重要,也往往是比较容易犯的。

虽然俗谛是在世间与人互动的处事为人之道,但对我们的心性与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我们性命的镜子、性 命的道路。一般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身相的美丑、净秽,而这一面俗谛的镜子,则是照出我们心念、性情,人格的美丑、净秽,给我们有遵循的道路与修正的方向。 所以,大家应将其牢记心中,而且要思维它、咀嚼出它的味道来,进而在人事境缘中持续地去历练。

净嵩法师曾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就是“融为骨髓,化成个性”。我们血液、骨髓的滋养,靠的是日常三餐的饮食,而个性的滋养,靠的则是所受的教育;我们是佛弟子,就要把佛陀的金言玉语作为我们的教育,作为我们的生命,融成我们的骨髓,化成我们的个性。

不过,将文句背下来,并且涵咏其义,仍只是第六意识的范畴,如果能进而思惟它,并藉环境来历练,就能够化为我们的个性,成为我们的生命,也就能够进入第七意识,改变第八识。

我们所受的教育,所看的经论,所听来的法,其实都还是在浅层的第六意识范围,所谓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读经,思索经文涵意,甚至寻章摘句,思考如何上台演讲,这一些都是知识的范围,只能改变学问的结构,也少许会改变精神相貌,但是还无力改变我们深层的 性格与业力果报。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出生,就定下了性格与命运。俗语说:“八岁定终身”,也有人说“三岁定终身”。意思是说,从他小时候的个性行为就可以 判定他将来的命运走向了。不过,一个人呱呱堕地的那个时刻,其实就定了终身,所谓“一饮一啄,无非前定”。定,由谁来定?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都是带着累 生累劫的业习,经由因缘和合而投生在此时此地,这一些业习在哪里?以佛法的名相来说就是“藏识”,也就是第八识。

“藏识”里面的东西是静态的,可是它有随着境缘而发动的功能,那个功能就是第七识。我们今生今世所受的教育是属 于第六意识的范围,对于第七识的我执,第八识的业力,并没有影响到。要影响、改变它,那是修行的范围,不只是求知而已。因此,我们要时刻反观自省、观心自 照,所谓随文入观、藉境练心,不然就有可能学问愈深反而业障愈重。

为什么?因为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邪见,当学问愈好,尤其能够登台讲经说法、滔滔不绝、辩才无碍时,无 形中,就长养了自己的高慢之心──你看,我懂这么多,你们都在底下听我讲,你们都不懂……但是这一些也是第六意识的范围,可是往往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会有 这种高慢的念头。这样,岂不是福报没有增长、业障反而加多了?这个就是把学佛当作佛学、哲学来研究,而没有体会到:固然我们讲给人家听,但这是大家给我学 习历练的机会,这是我的福报,我应该感谢对方。所以若期望将已知学问转化成为内在生命,改变我们的深层个性,进而改变自己的业力,就必须要时常反观自省, 不断地观心自照。

以通途法门来讲,这方法就是“观心”,时刻观照内心,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好或是不好,都要清清楚楚。能够观心的 话,不好的念头当下自然就会退离,好像黑暗的房屋,电灯打开,黑暗就消失了,倘若电灯能时刻保持光明,黑暗就永远不会进来。这就是所谓的“勤修戒定慧,息 灭贪瞋痴”。

当然,这是自力的范畴。由于我们达不到,所以自惭形秽,自觉是罪恶生死的凡夫,唯有投靠弥陀的救度,否则无有出 离之缘。但也不能因为我们是投靠弥陀的救度,就可以不行这方面的事功,还是要随我们自己的能力,随力、随缘尽量去做方可。一方面善尽修行人的本分,一方面 也藉之认清自己的状况,以资强化机法深信,这是一个净土行人所不可忽略的过程。

所以,如果自己职位高,学问高,时常受人赞叹,就要更加小心,因为这往往是在消我们的福报,在增加我们的罪业。为什么?我们若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承受赞誉,乃至沾沾自喜时,罪业就会增加,福报就会漏光。

唐朝时代有一位国师,就是因为一时骄慢自满,而曾经受到业障的侵袭,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世高僧悟达国师。

悟达国师在儿童时期就已有不凡的展现,被称为神童。怎样的神童呢?他在小孩时就曾触景生情而吟下一首诗: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