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四)(2)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这段文字很优美,意境也很好,而且又明确浅白地显示佛家无常的道理。 “花开满树红”,春天时花园的花都开放了,万紫千红。可是时间总会过去,好景不能长久,就怎么了?──“花落万 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这段文字很优美,意境也很好,而且又明确浅白地显示佛家无常的道理。

“花开满树红”,春天时花园的花都开放了,万紫千红。可是时间总会过去,好景不能长久,就怎么了?──“花落万 枝空”。“唯余一朵在”虽然还剩下一朵没有掉落,可是不会长久的──“明日定随风”。像这样的无常观,悟达国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可是一般人即使到 老,也没感受到无常。可见悟达国师不愧十世以来都成为高僧。

悟达国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出外行脚,路经一座寺院挂单,隔壁寮房中有另外一个来挂单的僧人,全身生疮,臭秽难 闻,他人避之唯恐不及。当时的悟达国师很有爱心,主动照顾那个生病的出家人,为他清理排泄物,帮他送来食物、汤药等等。过了一阵子,那个生病的出家人病情 就渐渐好转、恢复健康了。

后来他们两个都要离开的时候,那个受到悟达国师照顾的出家人很感激地对悟达国师说:“我叫迦诺迦,你以后如有难解之事,可以到某某山来找我。那个山上有两棵很高大的松树,越过那个山头就可以找到我了。”于是两个人就分手,各自云游去了。

悟达国师后来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封他为国师,对他尊宠有加,悟达国师因而生起一念骄慢心,但也从这时候开始, 悟达国师的膝盖上突然长出一个人面疮来,眉目口齿俱备,更可怖的是,这疮需要喂食,每次用饮食喂它,它都能像人一样开口吞啖,遍请各地名医医治,皆束手无 策。这时候,悟达国师想起了年轻的时候所遇到的那位僧人所说的话,于是他就辞别了皇帝,自己上山去寻找那位僧人所住的地方。

悟达国师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那个长着两棵大松树的山头。他越过那个山头,看到了一座小庙。进到庙里,果然看到几十年前自己曾帮助的那位僧人。他对悟达国师说:“我知道你会来。山腰处有一潭泉水,你现在到那里用泉水洗你膝盖上的疮,这样病就会好了。”

悟达国师就依指示到山腰的泉水旁,准备用双手舀水来洗膝盖上的疮。就在这个时候,那个人面疮竟然开口说话了: “且慢!我有话要说。你是个学问渊博的高僧,应该听过汉朝七国之乱时袁盎奏请汉景帝斩晁错的故事,你就是当年的袁盎,而我就是被你害死的晁错。我在你身边 跟了十辈子,因为你十辈子以来都是持戒精严的高僧,行为操守纯正,修行也很精进,我都找不到机会向你下手,直到你被封为国师,心起傲慢,我才有机会报仇。 今蒙迦诺迦尊者慈悲化解我们的恩怨,所以我也就此罢手了。”

悟达国师十世以来都身为高僧,只不过一念沾沾自喜,福报享尽,致使冤家有机可乘,业障就现前。

一位修行十世的高僧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样的卑贱、愚痴,哪有自骄自满的资格呢?而且修行人愈是学问高深,应是 为人愈加谦卑,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饱满的稻穗,头是低垂的。六经之首的《易经》就说:“谦受益,满招损。”总之,只要心存谦卑、谦虚、谦柔、谦和、 谦下、谦让,都是可以增长我们的福德的。

《心经》说:“色即是空。”我们的身心都是空,不只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空,宇宙星辰也是空,在空中没有所谓的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我们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心中起了情绪,起了不平、不满、比较、计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观照。一旦 有观照的心,当下就会心平气和,就会回到正知正见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学问的事情,也就是说,学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学的事情,而是要观 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识,改变自己第八识的业障、果报。

刚才所讲的,“静中功夫十分,动中功夫才一分;动中功夫十分,梦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们要时刻观心。

这样讲,是不是不用念佛了?不是的!当然仍是要以念佛为主。只是说,当我们起心动念了,乃至情绪、脾气、烦恼来了,就要立刻观照,这是针对当下的起念来自我调治。至于平常,当然仍是念佛为主。

另外,修行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呢?要从不妄语开始。不妄语就是不随便讲话,不仅不讲骗人的话,也不讲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团体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众居多。俗话说,女众往往是“鸡肠鸟肚”。而且,“长舌妇”也好, “三姑六婆”也好,都在说女众,可见女众“口业”非常严重,有时一句话可以交代的,却讲两句、三句,甚至讲闲话,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一个 钟头以上;情绪来了,向人诉苦,一说就是几十分钟,甚至几个钟头,真的不愧是长舌妇。

言语往往是是非的来源,所以宗风里面对语言的提示就比较多一些。比如:“不说、不听、不传、不较”。相应于在佛 陀所订的五戒、十善当中,针对口业而订的规范是最多的,所以我们要不说是非,也不要诉苦,因为口业最容易犯罪犯过,也最容易消损自己的福报、增加自己的罪 障。我们既是身为修行人,应该以佛法作为自己起心动念的准则,而不应该还像没有学佛以前一样,把以前的脾气、个性带到佛门来。要知道自己的三千烦恼丝都已 经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让三界众生供养的福田衣,所以务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使个性,动不动就起情绪,动不动就要发牢骚?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 样。如果这样的话,连修行人都称不上了,更何况是出家人呢?

所以,没事不要讲话,半句话都已经嫌多了,何况讲那么多、那么久!凡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也一概不须知道;若知 道了,当然不可以讲出去。想想看,讲出去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讲来讲去都会变成是非,所谓“一人传虚,百人传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 修行从不妄语开始,对于是非尽量不看、不听、不说、不传,即使闲话也不要讲,要惜话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 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 去做什么?往往我们会跟旁边的人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但是您千万不要讲出去……”,那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说:“某某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这件 事情是某某告诉我的,但是你千万不要讲出去,你一个人知道就好”,这个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这样讲,是非就这样一直不断流窜。总之,不相关的事,即使是同床 而眠的丈夫、太太都不需要讲了,更何况是其他的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