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的净土思想(3)

针对中辈三品,善导认为,中上指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指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即可往生,非小乘的内凡。如果以小乘圣往生也可以,但依照佛说应为凡夫;至于中下者,不需修持佛法,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

  针对中辈三品,善导认为,中上指“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指“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即可往生,非小乘的内凡。如果以小乘圣往生也可以,但依照佛说应为凡夫;至于中下者,不需修持佛法,“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只要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回心就可以往生,也不是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说到下辈三品,隋慧远等只说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善导以为不然,认为这三品人没有佛法和世俗两种善根,但不作五逆谤法,其余诸恶皆作,无有惭愧。下上者犯十恶轻罪;下中者起初奉行佛法,后又毁法偷盗僧物,但破戒罪;下下者,五逆十恶,无恶不作。他们到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即得往生。但这样的恶人到处都是,如果遇善缘即得往生,如果不遇善缘,定堕入三涂恶道,永远不能解脱。所谓三辈九品,所指都是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只是因为遇善缘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别。净土法门是凡夫的解脱途径,不是为圣人而立的。

  2、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得生
  净土经典和前人论疏,都强调“五逆谤法不生"(一阐提),“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隋慧远明确指出:二乘种不生,女人及根缺不生。造五逆者,世王等上人得生,下人不得生,〔17〕实际上堵死了这部分人的往生之路。吉藏也说:“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阐提不信法,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彼终不信,故不得往生;又谤法亦尔,如小乘人闻说有十方佛不信,故不得往生也。"〔18〕

  善导反对这种说法,而倡言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均得生。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学说,让更多的人得以接触净土法门,特别是给信佛女性和根缺之人以鼓舞和希望,坚定了他们的修行信念。善导重新阐释佛经,大胆发挥指出,佛经和世亲菩萨之所以说声闻、缘觉二乘种不生,是往生之时,观音为说大乘佛法,二乘者发大乘心,不发小乘心,因此说二乘不生,其实是二乘心不生。又弥陀净土没有女人及根缺,往生之后女人转为男身,根缺之人转为健康之人,因此说女人及根缺不生,经说韦提的五百侍女就往生了。又说五逆谤法,善导解释说,之所以说不得往生是因为造业太深,应入阿鼻地狱,但“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还是可以往生的,只不过有区别罢了。他们往生后,“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他们居住在称为“边城"净土边缘地带,叫“带业往生"。

  3、 弥陀净土是报非化
  关于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历来争论亦很激烈。隋慧远认为阿弥陀佛并非寿命无量,是报身佛,所以弥陀净土是应土。天台智和吉藏也认为弥陀净土是应土,凡圣同居。自昙鸾、道绰一系一直坚持弥陀净土为报土。迦才在《净土论》中指出弥陀净土是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和化身净土的统一,窥基也认为弥陀净土有报有化,实际上折衷了这两种观点。直到善导,才确定了弥陀净土是报非化。

  善导批判了种种“是化非报说",肯定了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善导引用《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引用《无量寿经》说: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为法藏比丘,四十八发愿,如一一实现方才成佛。誓愿既成,阿弥陀佛于清静佛刹,现时得道成佛,故为报身佛。相应地,阿弥陀佛所建的净土故为报土。

  善导以答疑形式论证弥陀净土是报土:“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时?"善导解释说,入不入涅是诸佛的境界,并且引用佛教经典加以说明:“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又问:既然弥陀净土是报土,那些垢障凡夫乃至带罪之人如何能够往生?善导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众生无明,凭自力确实难以解脱,无奈佛的愿力太强大,所以众生能够以有相得以往生。

  4、 修行定散二善要门
  所谓定散二善是指净土修行的功德,是众生往生净土的要门。善导认为,“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善导把十六观的前十三观的观想三昧内容称为定善,把后三观佛所说内容称为散善。“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希请如来已答;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善导把定善具体指作净土十三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十三观称为“指方立相",简单地说就是在内心观想弥陀净土的依正二报事相,想象佛土的庄严美好,就能够期得往生。这是为专门修习弥陀净土法门的出家人所开的善门,如证得观佛三昧,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善法门简单易行,许多学识较少,领悟能力较差的下等僧人多选择净土法门,其他诸宗如华严、天台、禅宗也逐步融合了净土法门,净土学说风行天下。

  定善既有无量功德,为什么还要讲散善呢?善导说,“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一般散动根机的人,无法修持定善十三观,但又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因此佛为方便说散善三观。散善三观是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具体又分为三福九品。所谓三福:一者孝养父母;二者受持三归;三者发菩提心。即是世善、戒善和行善。修三福之一即得往生。善导之所以把孝养父母定为散善,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如要取得发展和巩固,必须同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相结合。所以佛教大扬孝顺父母,并且声称以孝可以往生弥陀净土,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和欢迎。

  九品,是指三辈九品往生者所应修的善业,按层次分为九品,与三福相应,先说上辈观三品。上品上生人,即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应发三心:(1)发至诚心,远离非善,修真实业,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2)发深心,即是深信不疑心。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无缘出离三界;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深信释迦佛所说三福九品、定散二善。总之佛说一切皆深信不疑;(3)发回向发愿心,回向之意有二,一为迷途回向,皈依佛土;一为往生之后,心生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另外如修行以下三种善业,也可以往生:慈心不杀;读诵大乘;修行六念,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上品中生人,是修习大乘次善凡夫,所修善业为:(1)受法不定。或得读诵,或不得读诵;(2)善解大乘空义;(3)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4)以上各善业标指所归,即回向发愿,上品下生人,即是大乘下善凡夫,应修以下善业:(1)所信因果不定,或者信,或者不信,信心不深;(2)虽然信心不足,但是不谤佛法,也是善业;(3)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德,但唯发一念厌苦,即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