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祖师昙鸾与念佛法门 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白正梅 内容提要: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净土文化拥有最为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其念佛法门成为各宗各派共修之基业,影响至为久远。它广摄群机,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净土法门成为中国佛教最为重要的门派之一,其思想及修持长期影响着中国佛教的走势。究其星火燎原之因由,当首推开持名念佛百代之风气、树净土万世不拔之基的昙鸾大师。正是昙鸾继承、吸收印度大乘佛学的弥陀净土信仰,结合中土民生实际,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净土学说。中国的弥陀信仰发展史,是由观想念佛为主进而持名念佛为主,持名念佛又以口念为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昙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转向持名念佛,并明确提倡口念之法,这大大扩张了净土信仰的可接受性和普及性,为净土信仰在中土的传播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关键字:二道二力、他力本愿、持名念佛、自力与他力 净土法门,广摄群机,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其修行理念,为专念弥陀圣号六字洪名。持此洪名,以果地觉,修因地心,秉万行之功德,具不可思议之妙用。其法门统摄律教禅宗,普被上中下根。似地均擎,如天普盖。从宗门演进说,由实相念佛至观像、观想再到宣导持名,代不乏人。然呼吁最早,影响尤远,开持名念佛百代之风气,树净土万世不拔之基者,唯昙鸾大师一人也。 一、昙鸾大师行履 昙鸾(476——542),或作昙峦,据《续高僧传》卷六、《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古清凉传》卷上、《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净土往生传》卷上、《往生集》卷一等载,为雁门(治所在今山西代县)人。唐代迦才《净土论》说是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日本国亲鸾所撰《释昙鸾法师传》说是并州汾水县人,恐误。慧祥《古清凉传》说昙鸾出身「本雁门高族」。道宣对昙鸾记载最详:「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1由此资料可透出如下资讯: (一)昙鸾所处地域及人文环境。雁门,乃郡名,秦置,今山西北部均为其地。五台山环周五百余里,亦属雁门郡辖。昙鸾生活的时代正是佛教在中国北方广为传播之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在任用汉人并沿用汉制的同时,也「备究南夏佛法之事」。2道武帝拓跋珪在征战中所过寺院,皆礼敬沙门。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即建寺造像,并设道人统,专门摄制宗教事务。后来虽有拓跋焘的一度毁佛,但随即继位的文成帝很快就颁布诏书,宣称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也。」3令沙门统昙曜开凿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此后北魏诸帝无不崇敬佛法,使佛教在北方以更大规模传播开来。位于平城东南的五台山在此期间先后营建了清凉寺、大孚灵鹫寺、佛光寺、宕昌寺等数十处寺院。昙鸾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佛教气氛浓郁的时代。 (二)昙鸾出家之因缘。后赵时佛教传入山西北部,北魏定都平城,诸帝大兴佛法。于此背景下,佛教才传入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五台山,其灵魂为文殊信仰。这种文殊信仰兴起于北魏,盛行于唐代。北魏华严学盛行,传入五台山的主要是华严学。如《旌异记》载,太和初年,代京阉官自惭刑余,奏乞入五台山修道,赍《华严》一部,昼夜诵读。《华严经传记》载,熙平元年(516)悬瓮山沙门灵辩,顶戴《华严经》入五台山行道,造《华严经疏》100卷。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兴起当归功于这些华严学者。昙鸾生当北魏后期,其时五台山已渐成佛教重镇,佛教传说及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的故事在民众中已广为流传。正是因了他家近五台山,自幼闻听感应灵迹,「少游五台,感其灵异,誓而出俗。」4昙鸾出家的寺院即是五台山著名的佛光寺。《古清凉传》说:「在俗之日,曾止其寺,结草为庵,心祈真境。既而备睹圣贤,因即出家。其地即鸾公所止之处也。」5 (三)昙鸾出家后的学养。昙鸾出家后研读涉猎很广,儒、释、道诸种文化皆成为哺育他的乳汁。但作为一个沙门,他更多倾心力于佛学,即「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所谓「四论」,指的是龙树、提婆一系对《大般若经》注释的著作,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强调「缘起性空」,主张宇宙万物的形成只是各种条件的结合,并无永恒自存、自生的本体。可见昙鸾在出家之初,对佛教义理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对空宗的中道观情有所钟。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大师储备了丰厚的资粮。 昙鸾在研读佛经的过程中,因感《大集经》词义深奥,意欲注解,未成染疾,遂辍笔求医。一日行至汾川秦陵故墟(今山西文水、交城两县交界处),睹异征,病遂愈。深感生命脆危,人生无常,发愿求长生之术,以完成自己修习佛法的弘愿。时闻南朝隐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即往江南寻访。至建康,与梁武帝在重云殿谈论佛性,深得赞许。不久去茅山从陶弘景学修仙术,得《仙经》十卷而返。北归途中,于洛阳遇印度高僧菩提流支,请教「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流支回答说:「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并把一部《观无量寿经》授予昙鸾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接受此经,将所携《仙经》焚烧。从此,昙鸾更为专注地投身于弘法利生的事业中。 昙鸾返回魏地后,自行化他,流靡弘广,声誉日盛。孝静帝对他非常敬重,称之为「神鸾」,并敕住并州大寺(故址在今太原)。南朝梁武帝亦誉其为「肉身菩萨」。6 后来,昙鸾移居汾州北山石壁寺(今山西交城玄中寺),精修净业,弘宣法化,使并汾之地直至唐代仍为传布净土信仰的中心。又时常到介山(今山西介休县绵山)之阴集众念佛,后人称此处为鸾公岩。 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因疾入灭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魏孝静帝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造砖塔,并为立碑。
关于昙鸾入灭的年代,唐时已有异说。唐代迦才《净土论》卷下的《昙鸾传》载:「魏末高齐之初犹在」。《续高僧传》卷十二《道绰传》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都称他为「齐时昙鸾法师」。另外,据近人罗振玉所藏拓本北齐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铭》中有「比丘僧昙鸾」之名。据此,昙鸾入灭似应在北齐天保五年(554)之后。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