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六)(2)

自古以来,净土宗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最多的就是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的也是善导大师,可以说,汉传 佛教 的十三位净土宗祖师当中,唯有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有那么多的解释的,其他祖师几乎都没有;

自古以来,净土宗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最多的就是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的也是善导大师,可以说,汉传佛教的十三位净土宗祖师当中,唯有善导大师最重视第十八愿,对第十八愿有那么多的解释的,其他祖师几乎都没有;印光大师虽也有,但是不明显。

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文字很简短,意义很透彻,而且可以说是字字放光,句句铿锵有力,所以希望大家把这十八段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背熟。这十八段文字的排列都是有次序性的,当然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也是用《观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义理来解释的,同时也以第 十八愿解释《观经》与《阿弥陀经》。譬如《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它的意涵是什么,善导大师就以第十八愿来做为解释。

把善导大师有关这十八段编在一起的,在教界当中目前还没有;虽然也曾有其他佛教单位编辑「善导大师语录」,但只 是依文解义性的,将好的文句列出来而已,并没有真正懂得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核心思想、教理架构。编辑善导大师语录,必须将善导大师核心、宗旨的法语并列出 来,这样看的人、研究的人,就可以很容易掌握善导大师的思想,知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根本,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都是环环相扣的。

另外,善导大师的偈语这份资料中我只列出十四首,这十四首都非常的好,会愈背愈喜欢背,真的也是可以开智慧,增长信心,增长法喜。

第二份资料是「净土宗特色──易」。净土宗「易」的内涵,也没有离开本愿文,所以这一份讲义是将本愿文中,文字上有显明「易」特色的列出来,这个可背可不背。

第三份资料是《了凡四训》。前面二份资料所谈的,是属于「真谛──往生之道」方面的,第三份资料可以说是「俗谛──处世之道」。

《了凡四训》篇幅不多,可是对于一个要敦品励德、修心养性、改变命运的人来讲,这一本是很重要的教材。《了凡四训》早年我就已经看过了,觉得内容很好,所以很喜欢,看了好几遍。印给大家的资料中,红线部分是我划的,未必是很妥切,不过就是给大家参考。

《了凡四训》共有四篇:第一篇「立命之学」,第二篇「改过之法」,第三篇「积善之方」,第四篇「谦德之效」。每一篇都非常的好,非常的精要,有心于修身养性、改过向善、向上、向净的人,都应该重视它。

第一篇「立命之学」。立命,立什么命?建立新生的生命。新生的生命是什么生命?里面有说,是「义理的生命」。也就是「道德的生命」,甚至是「成为君子、贤、圣的生命」。有新的生命才会改变旧的命运,所以说「立命之学」。

前面有说「依报随正报转」,生而为人(动物也是一样),只是众生的话,往往都是随着过去世──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习气在起心动念、在展现三业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随着命运走。

那要怎么样改变命运呢?

习气就是第七识末那识,第七识都是执着阿赖耶识里面坏的种子比较多,然后就命令第六识,之后驱使前五识去造作。 我们学佛必须假藉第六识的功能,因为第六识有分辨、记忆、判断的功能,我们用第六识的功能来听经、闻法,来学习古圣先贤的道理,将这些法语涵养在心中,它 点点滴滴也都会进入阿赖耶识。进入阿赖耶识之后会怎么样呢?就像「良币驱逐劣币」,好的种子(良币)如果多了,坏的种子(劣币)比较不起现行,所谓「种子 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甚至,我们可以假藉第六识所学的道理,时刻观照,使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慢慢那一些坏的种子因为很少使 用,最后就会自然枯竭了。

因为,有什么「因」必然会有什么「果」,因果之间必需假藉「缘」,若是有「立命之学」的观念,尽量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话,这一个缘都是好的缘,使好的因会得好的果;而坏的因因为没有坏的缘,所以不会得到坏的果。

一般修行无非是观照、观心,一切由心造,一切都是阿赖耶识──过去世的心识展现出来的,所以说观心。我曾向大家介绍一首偈子,就是:

愿我恒常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

危害自己他人时,立即强行令断除。

对我们念佛法门来讲,是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在这一句佛号上。当然难免会打妄想,打妄想的时候就观照,然后又回归到念佛。

(资料)第一页中间有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运的好与坏,都是我们自己所做出来的,福报也是自己所求来 的,下面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当然这一些是站在世俗人的立场而说的,以修行人来说,是求贤、求圣、求超凡入圣,甚至是无所 求。《心经》说:「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所求,就还有能所,就还是凡夫,还没有到达三轮体空。这里的「求」是「修」的意思,不是求 来的,是修来的;不去修持累积那个因,凭什么求呢?所以后面又说: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不是向外求,是从心而觅,是向自己的方寸求,因为自己的方寸就是福田。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细说,请看第二页。这里说: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

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几段都非常好。后面又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出家人半月半月诵戒有互相举罪的一项内容,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晓得自己有哪一些过失,好让自己晓得去改进。这里 说:「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我们很容易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这样命运一定改不过来。所以有一 句话说:「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对于他人纠举我们的过失,我们要虚心谦卑的来接受,不要怨恨对方,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是非、在毁谤自己,如果这样的话, 就是一般人,不是修行人了。所以我们应有「闻过则喜,闻善则拜」的谦虚涵养,这样命运才能够改变。

很多学佛的人,灾难来了,也是遭受灾难的命运,痛苦来了还是遭受痛苦的命运,为什么没有改?因为他学佛没有在心 地上用功夫,没有在自己的内心求改过,甚至凡事都责怪别人、抱怨别人,认为别人害他、别人对他不是,觉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这样命运怎么有办法 改变呢?

接下来,第二篇「改过之法」。举出三点: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