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宗风(六)(3)

这里说:「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个很有道理。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之前

这里说:「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个很有道理。诸佛通戒的那一段法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众善奉行之前,要先诸恶莫作,这就是「先须改过」,所以自我改过是 非常、非常重要的。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讲,真正的「行善」是什么呢?就是念佛,以及自信教人信,这个就是行善。「改过」是什么呢?就是以宗风或古圣先贤的法 语做为标准来改正。

第三篇「积善之方」,就是行善积德的方法。这里提出十个故事,先以事来明理,晓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必有后福。后面有谈到善、非善有八种不同的现象,以及十种「随缘济众」的大纲:「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接下来请看第四篇「谦德之效」。

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到最后「谦德之效」。「谦德之效」其实是这一切的根本,所以「谦德之效」在《了凡四训》中非常的重要。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第一段的几句有引用在我们的宗风里面,其实第一段红线画的部份,也是我们每天在温习的。第二段: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 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 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里说:「惟谦受福」,要求福报、改变命运,如果不谦的话,是不可能的,就像盖房子没有打地基,要端水没有杯子一样。所以「谦」是最根本、最根源的。我们宗风的第一段,就是「对自己谦卑柔和」。这段又说:

恂恂款款,不敢先人;

恭敬顺承,小心谦畏;

受侮不答,闻谤不辩;

这三段很好。看到这三段,我觉得,唉呀,真是太好了,不过很惭愧,我也还在学。第三段:

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巖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春节期间,有常住众下南部高雄永明寺帮忙,临行前我有吩咐大家几点注意事项,并书成文字,其中第一句就是「不多 话」,第二句是「不多事」,第三句是「不攀缘」。这里所说的「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意思就是话愈少愈好,事愈少愈好;如果有人提醒自己过失的地 方,我们只有感恩,而不应该别人提醒,反而一直解释,甚至跟对方一来一往的辩解。如果是这样的话,都不可能使命运改变。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福的开始是什么?就是谦卑,一个人只要谦卑──「天必相之」,天可以说就是因果道理。「祸有祸先」,祸先就是不谦,凡是跟人家一来一往,争我对你错。接下来: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这里说:「气虚意下,谦光逼人」,所谓道气逼人或德行感人,都是在于「谦光逼人」,这个「逼」不是相逼,是表示谦光很炽盛。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这里的「慧」是指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解释的:「浮者自实,肆者自 敛」。就是说,他不浮夸,不随便的放肆,他会内歛、收歛,会踏实、安详稳重。如果能够安详稳重的话,智慧一定会开发出来。因为安详稳重也可以随着定而产生 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前面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也就是说,我们的心──阿赖耶识,固然所收藏的大都是不好的种子, 但是我们的佛性也在里面,而且从来没有消失,只是被盖住而已,如果能够静定下来,凡事能够安详稳重,不浮夸、不浮躁,能够内歛踏实,无形中佛性就会抬头。

所以,在道场中,我们不是要在团体里面求地位,或是求名、求利,都不是,只要有「德」就可以了,因为有「德」自 然有种种的福报。《孟子》谈到天爵人爵而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只要累积天爵,人爵不求而得,「爵」就是一种福报。只要自己累积德,福报不求自然 就会有。

一个人最大的福报就是「无事」,所谓「一日无事赛神仙」。所以在团体当中,如果还没有机缘领执事,没有什么事可 做,其实他是最有福报的人;他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念佛,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岂非天天赛神仙?如果住众人人都能这样,则道场安定,住众安宁,彼 此相安无事,人人身安道隆;所以古德说「道场以无事为兴隆」。如果无事找事,一定要求一个什么来做,甚至去攀缘,让人家来发现自己,使自己能够突出于人, 那就是把福报往外推。如果互相争求、彼此相怨,则道场不安、住众不宁,不安、不宁就造成人人苦恼,就会导致人人离开。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只 有愚痴的人才会无事找事,与人过不去,而自恼恼人,自害害彼,彼此俱害。接下来:

江阴张畏巖,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瞇目。时有一道者,在傍 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焉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 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 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 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不管佛教也好,或是社会一般情形也好,凡事要改变命运都是先从布施开始。对于出家人来讲就是法的布施,而在布施 之前,要先具备什么呢?这里说的:「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我们要法布施,如果对法不了解,对经藏不深入,口才又不好,怎么能够布施呢?但是谦虚,即使有 口才、没口才,都可以做得来。所以说「谦虚一节,并不费钱」。接下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