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善导大师之他力本愿思想(8)

4 、善导他力本愿的弘扬 众生是往生净土的主体,众生观是对众生的看法,主要是探讨众生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的问题。他依据阿弥陀佛的伟大的愿力,提出九品皆凡、聿提希凡夫说的命题,他思想对净影寺慧远、智者、吉

4、善导他力本愿的弘扬
众生是往生净土的主体,众生观是对众生的看法,主要是探讨众生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的问题。他依据阿弥陀佛的伟大的愿力,提出“九品皆凡”、“聿提希凡夫说”的命题,他思想对净影寺慧远、智者、吉藏和九品往生理论加以批判,通过《观无量寿经》的诠释,他力本愿思想的把握,发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师以凡夫往生报土为立教本旨,隋唐之际,虽前有昙鸾道绰二大师倡导凡夫可以入报之说,然由于慧远智者吉藏以及摄论师等,从自业所感净土的理论出发,均对凡夫入报土之说予以否定,由是障蔽了净宗广度众生的殊胜力用,之后,有迦才、元晓等法师的中道观念,把西方净土分为报土、化土两种,地上圣人生于报土,
凡夫二乘生于化土,但仍然未契入净宗心要,在这种异义纷杂的背景下,大师雄才卓识,广引经论,正本清源,力主凡夫往生报土论,大师判言,三辈九品皆是五浊凡夫,乘佛的大悲愿力乃得往生,若唯依自力的精勤修学,以期能断惑证果,则虽二乘圣者及地上菩萨,亦不得生报土见报佛。然而,若在净土法门中,则托阿弥陀佛本愿之力他力,所以虽一毫烦恼未断的凡夫,也能得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的报土而见报佛,由是善导大师以教是他力,机是凡夫,佛身土是报身报土,显示由阿弥陀佛愿力故,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以成立凡夫入报土之义,力主净宗往生法门,乃为五浊恶世之凡夫特设的方便法门。当今末法众生,依此法修持,必可获得解脱,并且认为五逆谤法以及二乘,根缺及女人均能往生净土,善导确认五逆及谤法是极重之罪,造此二罪者当入阿鼻地狱,无由得出。阿弥陀佛说不得往生,是警告众生,防众生造此二罪,为方便之说,并不是真的不收他们往生净土,女人命终即转女为男,往生净土,所以净土中没有女人,六根残缺者也是如此,往生净土后即成为身心健康之人,净土中没有根缺,但是,并非女人,根缺不能往生。一切善恶凡夫包括根缺者,女人,通通得生净土,这就是善导的主张。
善导大师于《观经四贴疏》一开始〈玄义分〉序题门,即细判净土为要门与弘愿二门,而在《四贴疏》最后结束处依释迦付嘱阿难之文,废要门之方便,立弘愿之真实,此正是善导大师,卓拔诸师,楷定古今之处。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据《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是在未成佛前是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所修行时,曾发下四十八个宏伟的誓愿,救度一切众生,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法藏菩萨功德圆满,成就阿弥陀佛。按照佛经的说法,他的四十八愿也就因此而具有了生命力,众生的修行只要在四十八愿的范围内,就一定能够圆满,从而成为阿弥陀佛国的一员。在四十八愿中,称名往生是核心,四十八愿的第三十四愿至三十七愿、四十二至四十五以及四十七、四十八,都明确表示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实现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特点适合净土宗他力成佛的基调,善导看重的也正是这一点。在善导看来,末法众生由于自身根机低劣,加上五浊恶世的佛法,众生是无法解脱的。幸而佛陀慈悲,开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法门。众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突破自身的限制,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国。
可以看一下十八愿,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由第二十愿方便调化,其人已专持名号(植诸德本),然犹执自力修为之心,称名作积功累德之回向(自他二力杂修),此与弥陀佛心虽稍亲而犹隔。故更劝其舍自力之心,直接信入名号本体,以完全仰凭之心,愿生极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称名全是信心的自然流露,母子相亿之一片天真,不计遍数,不作自力积功之想,唯是任运称名,报谢佛恩,此即为“乃至十念”之含义。至此,行人与弥陀全成一体,彼此三业,不相舍离,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更无隔别,入他力真实本愿,超言语思议境界。以凡夫身,入正定聚;处烦恼宅,得大自在。现前得安乐,命终生报土。于行十九愿之机,佛为保证:临终现前围绕。虽有此益,要当能遂往生之志,否则佛圣现前亦成空景。此则十九愿为入二十愿“不果遂者,不取正觉”也。于行二十愿之机,佛为保证:“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虽有此益,要当能报土往生,方为圆满,若只遂化土往生,犹有缺憾。此则二十愿为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是则普摄一切圣道机令入十九愿,十九更入二十,二十更入十八,三愿转入,次第分明。佛心之慈悲,多么令人感动;佛智不思议,唯有顶戴受持。
善导认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随时都在起作用,以显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有非凡的作用,他可以随时应化,影响世俗的生活。善导对《观经》中的一段话: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阐发说:
 
言法界,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在善导看来,众生之所以能够看到佛,完全是佛的愿力的作用。他不同意天台诸师对这段话的解释,在天台师看来,每个人都具有成佛的内在本性,它是纯粹的,但由于与众生形体结合,而失去了纯洁性。修行的目的,就是去掉遮蔽,重新回到本性,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善导认为天台诸师的解释忽视了众生处于末法时期,难以靠自力修行成佛这一事实。
他力易行法门的超胜智能,是每个末法众生往生有份,只要仰仗弥陀愿海,定能莲花九品。极乐世界是个凡圣互融互摄的净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和诸往生者共同缔造的结果。所以在因地诸生者已经参与了建设净土,种下了往生西方的种子。而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必须符合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才能往生,而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不舍一人,所以只要具足信愿行,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其中即包含着往生者自身的努力,尤其是三辈九品的差异,更说明了此一思想。然所不同的是净土法门更在众生自身努力的同时,加入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他力加持作用,使得弥陀净土这个自他二力相结合的法门殊胜无比,超越其它一切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易行道,这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弥陀净土所独有的。
正是由于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愿作为增上缘,所以凡夫众生能够凭借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弥陀净土。善导这种他力本愿学说,一改自力成佛的修行,给当时的佛教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善导强调阿弥陀佛的外力作用,使佛教的信仰成分更为突出,这就为佛教走向了一般民众创造了条件。】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