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善导大师之他力本愿思想(7)

2、昙鸾的他力本愿说 昙鸾的他力本愿说,是二道二力说成立的思想前提。 他力就是佛力,据称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往生论注》卷下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2、昙鸾的“他力本愿说”
昙鸾的“他力本愿说”,是“二道二力”说成立的思想前提。
“他力”就是“佛力”,据称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往生论注》卷下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使。”
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主要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地,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因此,凡往生净土者,以及菩萨、声闻、人、天,所起诸行,缘依阿弥陀佛的增上缘而证得。就中,昙鸾特别提出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三、此三大愿来论证。依次可往生净土,可得不退转地,可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如他在《往生论注》讲: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第十八)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缘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第十一)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致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致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二十二)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致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
 
昙鸾又下结论说:“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即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才是众生往生西方真正的推动力。这种强大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又名“他力”是靠“自力”所无法比拟的。
昙鸾传承了龙树菩萨不退转的原意,而更发挥速成正觉的深意。因此特别引证第十愿、第二十二愿。又因此等皆为往生净土以后,方得受益,故举出第十八愿,方其前提。以此三大愿为中心,而倡说他力本愿论。谓“生净土者,如迦楼咯虫,得不退转,毕竟成佛!”后来道绰法师继承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其所著的《安乐集》卷上,就对他力本愿作了生动的譬喻,有七种,即:(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纵然千仞,火焚半日便尽。(二)如船载人,因风帆之势,一日可达千里。(三)如贫者获一瑞物,以之贡王而得重赏,顷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无法无上上于驴背,但若随从轮王而行,却可凌空飞舞。(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制,而童子持剑,挥斩即断。(六)如鸩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故知性命虽断,若凭不可思议之力,犹可得生。(七)如子安于坟下千年,黄鹄唤之,竟然还活。用以喻显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之力,犹如上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一样。这一思想,到唐代善导就更发扬光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时教相应的圣道门和净土门
道绰法师(562—645)在继承昙鸾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同时,受末法思想的启发,提倡时教相应的重要性。时教相应说是道绰对净土宗的一大贡献。
道绰引《大集月藏经》说:“我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末有一人得者。”众生必须靠念佛,才能求得解脱。“时教相应”说是道绰净土思想的重要出发点。他认为,“时”与“教”必须互相配合,佛教修行才能取得正果。由此,他把全部佛教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二门。他认为当今是五浊恶世,无佛之时,应该舍弃圣道门,归入净土门。他的著作《安乐集》卷上开宗明义标示了这一观点:“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充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意谓在第一大门之中,讲明净土教举起的缘由,是根据时代和众生根机的情况,劝众生修持净土法门。倘若修持法门与时代和众生根机相符契,就会容易修容易语;否则,就难修难入。因此,《正法念经》说:修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应当观察所处时代的特点,若不注意这点,就叫做“失”,不能叫“利”。道绰认为当时所处于末法社会,众生根机低劣,靠自力解脱无望,“劝归净土”,成了修持者唯一可行之法门。道绰在《安乐集》说:
 
如钻湿木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乾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强调必须“时教相应”才是明智之举。
道绰正是从“时教相应”出发,把所有的佛教分为了圣道、净土二大门。他认为于此世中,依靠自力修行,以其断惑证真,入圣得果,这是圣道门;而称念佛的名号,凭藉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然后进一步修成佛果,是净土门。他《安乐集》卷上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久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末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在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道绰对于圣道门、净土门的态度是很明朗的,他劝人修行的是净土门,原因在于“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而谓难证的原因也有二种:一、由“去时圣远”。所谓去圣遥远,指现今距佛灭度已经很久了;二、是“理深解微”。有关理深解微,他解释说: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骤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紧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这段话的大意说,圣道门中大乘一派,要修习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但现实众生钝根未机,并不具备此等慧心。而小乘一派要见谛修道,必须断除贪、嗔、身见、戒取、疑等五种欲界的结惑烦恼和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五种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才能超脱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但末法之世,无问道俗,都难以达到这种修行程度。可见,无论大乘的证悟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还是小乘的见谛修道,末法众生都是难以企及的。因此,他主张一切众生都应归于净土。“纵使一切造恶,但能紧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正是适应末法之时钝根浅机的易行之道。
由于所述可知,道绰之“圣道门、净土门”的判教学说,无疑是继承了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的思想。道绰与昙鸾一样,都强调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在“易行道”中的巨大作用,道绰判教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将难易道之说和“时教相应”说更加密切地配合起来,提出“圣道、净土”二门,所论较昙鸾更为详细具体,从而发展了昙鸾的净土判教思想。
昙鸾的“二道二力”说标志着净土判教理论建立起来了,而道绰的“圣道门、净土门”说则表明净土宗的判教理论走向了成熟。至唐代净土思想的集大成者善导时,他继承了昙鸾、道绰的净土判教理论,将净土判教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谓简单至极。他倡导易行道,否定难行道,为末法众生时代的众生找到了一条最简单易行的法门,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基础。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