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第17讲:正行与杂行──善导祖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

第17讲:正行与杂行──善导祖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净宗师父2006年9月28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祖师的教义判释】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

第17讲:正行与杂行──善导祖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一)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8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善导祖师的教义判释】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

前面我们所学的:“难行与易行”、“自力与他力”、“信机与信法”、“圣道与净土”、“要门与弘愿”。这些都是从教理上的一种判释──教门的判释。

我们今天所学的“正行与杂行”以及下一讲的“正定业与助业”,是在行持上的分判。

教理让我们明了一个方向,我们听到之后,现在明白了:难行道和易行道,我选择易行道,即入必定;自力与他力,我准备靠佛力、乘佛愿力;信机与信法,我要仰投阿弥陀佛的愿力,我知道我自己确实无力;圣道与净土,我选择净土门,修行净土宗;要门与弘愿,弘愿是真实的,我要入弘愿。这是我们的方向、理路明白了。

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就谈具体的行持上的落实。这个善导祖师也给我们做了分判。

善导祖师作为弥陀示现的身份,我们说过,他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对净土宗的贡献当然是超前绝后,他讲的话,前人没讲过;后来人也再讲不出来了,人家都按照上面去做,依教奉行就好了。刚才讲的“要门与弘愿”,包括现在要学的“正行与杂行”,都是如此。我们来学习这一段。

这一段出自于《观经四帖疏》的上品上生之释,也是在讲到深心释的时候,先讲信心,有两种深信:深信自己无力,深信弥陀有力。

【就人立信】 

底下又说“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

“就人立信”是说:我们所信仰的对象,他不是一般人,乃是大悲、智慧都圆满了的佛陀,值得我们信顺。净土教法都是佛金口所宣(连菩萨都要信顺佛语了),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讲的,更不是凡夫讲的。所以,佛讲的,值得信顺,这个叫做“就人立信”。

因为我们很多人(善导祖师那个时代也有这样的人,现在就更有这样的人),你搬出佛经跟他讲:“佛这么说,能往生啊!”他不入心,他说:“我隔壁老王说不能往生啊!老王已经学佛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他讲这样不能往生,肯定不能往生!”你说:“佛经里这么讲。”(摇头状)他不信佛语,信凡夫语!

所以,善导和尚就讲“就人立信”,这个不是凡夫、不是罗汉、不是菩萨,乃是大悲圆满的觉者──世尊所讲,值得信顺!

【就行立信】 

底下就讲“就行立信”,就我们的行为、修行、行持而建立必定往生的信心。这里边就分了。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种。

“就行立信”是就什么行来立信呢?这个往生行,愿意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行持有两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这个是善导祖师所分判的。

【正行与杂行是就往生这一目标而言】 

“正行”也好,“杂行”也好,它都属于往生行,就是说:我都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这个大目标而分是正行还是杂行。

比如说:我们要到某一个地点去,说:“请问这个是大道、是直道,还是小道、弯道?”总要有一个目标才谈是直还是弯。如果没有目标,谈不上是直道还是弯道,对不对?

就往生极乐这个目标来讲,才分正行与杂行。

比如说:我们讲参禅,参禅如果就开悟来讲,它是正行,它是禅宗的正行,“参话头”嘛!但如果就我们净土宗来讲,它不算净土宗的行持,如果把这个参禅的功夫用来回向求生极乐,用种种禅定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这个就叫做“杂行”。

所以,以往生极乐为目标,而分判两种行:正行与杂行。正行也好,杂行也好,都是净土门之内的行法。

比如说:有人学密、持咒,单就持咒来讲,它没有资格称为杂行,他学密法嘛!怎么叫杂行呢?人家跟你净土门没有发生关系了。如果他把持咒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就称为往生行了,不过是往生行里边的杂行,还没有入正行。

【什么是正行?】 

什么是“正行”呢?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

是名正行。

善导祖师就解释说:专门依据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依据这些经典里面所讲的行持的方法来修行的话,这个叫“正行”。

这里很重要哦!比如说:大家读诵《金刚经》,《金刚经》是不是“往生经”?《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讲到往生极乐世界。你按照《金刚经》来修行的话,就不能叫正行了。所以,是专门依据“往生经”。

这个“往生经”,不是指往生兜率内院的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也不是;也不是指往生药师佛净土的经,它是专门指往生弥陀净土的经典──往生净土的经典。

善导祖师把经典作了分类:一类叫做此土成佛的经典──不求往生的,在此土成圣、成佛;一类是往生彼土、到净土再成佛的经典。

当然,往生净土有多种净土,依我们净土宗所讲,特指阿弥陀西方净土。往生净土的经典,是“往生经”。

底下就列了五种正行:“读”、“观”、“礼”、“称”、“赞”,这是讲五个字。

【读诵正行、读诵杂行】 

“读”叫“读诵正行”。今天这一讲,讲的是最实在的,这一讲在行持上很明确: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这个叫做“读诵正行”。你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从读诵经典来讲,你专门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

这一段话,在我们净土宗的建立上面很重要,这个是善导祖师为我们选定的净土正依三部经。

我们讲净土宗有“正依三经”,大家知道哪三部经吗?讲“净土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叫“正依三经”。

现在也有人印的本子,叫“净土五经”,“净土五经”是在三经之外又增加了一部《普贤行愿品》,这是净土第四经;然后又增加一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叫净土第五经。第四经、第五经,如果取前三名的话,这两部经就选不上了。所以“正依三部经”,是前三名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其实,《普贤行愿品》,它还不能叫做“正依经典”,它叫“旁依经”。“正依经典”只有三部。“旁依”就是说在旁边,不是根本依据的经典,是辅助依据的。因为《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当中的一品。《华严经》的宗旨,它是在《普贤行愿品》当中,导引大菩萨,都应当求生极乐。所以,它绝大部分所讲的境界、修持方法,都不像净土三部经,纯粹地讲说极乐世界,它是内容很广博的。这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导归极乐。净土宗的大德、善知识,觉得对学习华严宗、学习通途教理的人回归净土很有帮助,所以把这一部经选入,作为净土的旁依经典之一,就很有说服力,“普贤菩萨都要求往生,何况我等乎?”所以,大家就可以导入净土,这个是“旁依”。

《念佛圆通章》亦复如是:是《楞严经》当中的一章,二十五位圆通,其中的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楞严经》的宗旨,也不是以念佛为宗旨,但是,释迦牟尼佛不管讲什么经典,很多地方都要提到极乐世界,他虽然是讲《楞严》的宗旨,但是,附带的、也要讲到阿弥陀净土。专讲阿弥陀净土的三部经典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但是很多经典里面也讲到了,所以,这个叫“旁依经典”。

这样,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是世尊一生的出世本怀,不仅是单讲净土教法,讲别的经,很多地方都要联系到极乐世界,这是叫“旁依”。

净土正依三部经,最早在我们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就提到。不过,没有像善导祖师在这里说得这么清楚。说什么呢?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正行”、“专依”的经典,就叫“正依经典”,很明朗,“正行”、“专依”、“往生经”。哪几部?只有这三部。

为什么只有这三部经典有资格称为我们净土宗的“正依经典”,其它都没有资格呢?因为这三部经典都是纯粹地、专门地、彻底地讲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以及凡夫众生的往生方法,这是一个理由(这个是从形式上和它有关内容上:形式上,它很纯粹,它不夹杂其它,《观经》也好,《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全部都讲极乐世界、都讲阿弥陀佛,它不教你怎么参禅、怎么开悟、怎么修行……不谈这些,只谈往生,这个是一点理由。)第二点,这三部经都贯穿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它的本质内涵、作为灵魂。经典的宗旨不一样。

所以,善导祖师解释这三部经很简略,三句话就解释完了,他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愿的宗旨,就是第十八愿。“唯”是唯一,唯一的说了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说:

此《观经》定散门中,

《观经》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

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也是讲了这一件事情。所以,祖师就是祖师,弥陀示现,就是弥陀示现,他讲这些话,我们一般人不要说讲不出来,听到之后也难以理解,甚至不敢相信。但是,因为是善导祖师讲的,不相信也不敢讲二话,说:“《观经》定散门中讲了很多嘛!又讲定善观……怎么就讲一件事情?四十八愿也讲很多啊……”

但是,善导祖师、弥陀示现这么讲,那我们就要好好地来思惟。

这个不像我们,叫做“文字障”;他是透过文字看本质,看到核心的内容。定善、散善,它的核心,是指向一个目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阿弥陀经》也是讲这件事情:

《阿弥陀经》“一日……七日”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所以,这三部经同样一个宗旨:弥陀本愿为宗──专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净土。

其它的,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经典,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所以,不能作为净土宗的正依经典。

所以,大家要注意:学法,首先要有正依经典为依据。

就好像我们……比如说:考大学读书,你要学电脑专业的话,你就要拿电脑专业的课本来学习,这个才学得好,对不对?你学电脑专业,结果拿来一本《果树栽培技术》,你就学不到电脑了,这个就扯不上了嘛!

我们佛教也有很多专业、很多宗,我们是专学净土宗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我们的教科书,正版的教科书就是这正依净土三部经。你抱来《金刚经》……《金刚经》好不好?当然好;《法华经》好不好?当然好,都好!但是,它里边……《金刚经》从头到尾没有讲到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就不能够成为我们的正依经典。

同时,大家在讲说净土法门的时候,或者是修持净土法门,也要有这个观念。有很多人来问(问的我们不便回答,或者是说不用回答,因为他所提问的,都不引用净土三部经),他说:“师父啊!你看,这个经怎么、怎么讲……”当然,这部经它不讲往生嘛!它这么讲是对的。“师父,干嘛要求生极乐世界啊?《金刚经》不是讲'无人、无我’嘛!求生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啊?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嘛!极乐世界那个也是梦幻泡影……”你这个就不懂得佛法的宗旨了。

所以,不要引用净土三部经以外的经文来妨难净土宗,因为这个是专业不一样、宗旨不一样、法门不一样、对机不一样(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利益不一样。所以,各有道路。

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

反过来讲,读诵这三部经以外的经典,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叫不叫正行,那就叫“读诵杂行”。

“哎呀!我的妈呀!我搞了好多年的读诵杂行啦!”

服不服气呢?这个不是什么服不服,这个教理就是这样,道理就是如此,刚才也说过了:“正”,就是笔直的、正直的、不拐弯的。

比如说:我们读诵其它的大乘经典,回向求生极乐的话,这个就叫杂行了,就拐弯了,就不是正直的了。因为那些经典里边讲的,多少杂有别宗的行法、一些观点,跟我们净土宗在入手方面不同的。

就比如说:我们从长春要到北京去,我们先要查看地图(路线不明白),坐火车,要查《列车时刻表》,看看坐哪一班车。你一定是翻到长春到北京的这一页,对不对?你翻到这一页看,对你来讲,就叫做翻正了、正确了,这个也算是“读诵正行”了,“我就读这一页,哦!原来长春到北京,还有十班,早上、中午……”结果你不翻到这一页,你翻到长春到哈尔滨,你这就南辕北辙了。

我们是要到极乐世界去的,我们如果修学经典,就要在佛的《大藏经》里边,就要翻哪一部经典?就“啪、啪、啪”一翻,“哦!这几部经是告诉我怎么到极乐世界去的”,这个就看对了,对不对?结果你翻翻,翻了一部经典,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是要看这一本从头到尾一个字没有讲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作为我修行的经典。”这个正确不正确?这个就不正确。

这个舍不舍得放下?舍不舍得?

(“舍得。”)

“师父啊!我发愿诵一千部《金刚经》,现在我诵了九百部,再诵一百部就圆满了,我不舍得放。”这个就没有智慧了。

“你诵《金刚经》干什么呢?”

“我诵《金刚经》,就是要达到一千部,没干什么,诵到一千部我就满意了。”你这个就没有目标。

我们诵经、修行都是要达到一个目标。

“你为什么要达到一千部?”

“因为我自己发了愿。”

你自己发了愿,一千部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个没有实际的意义。

我们修行,就是要有助于往生、有助于解脱,这样才有实际的意义。

也有人讲:“师父啊!我在佛前发过愿了!师父你讲的很好,我很想专修念佛,但是,如果我这一百部《金刚经》不读完的话,那我不是跟佛打妄语吗?这可造罪了,这个不得了哇!这个要堕落啊!”

这是以凡夫之心,测度佛的知见,这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就问你了:“你的儿子曾经向你发愿,说他考大学,或者是考高中,他向你发愿,曾经发愿说要考前十名。现在他向你发愿考前三名,你认为他向你打妄语了吗?”会不会?说:“我儿,你骗我!你以前讲考前十名,你现在怎么讲考前三名啊?”你会不会高兴?还是认为他打妄语?他进步了嘛!对不对?

你以前诵《金刚经》一千遍,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你是杂行,你现在把这一百遍,“我丢下了,专门念佛了”,改成正行了,这个怎么叫妄语呢?这个佛就欢喜了。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是打妄语。我们讲的那些都没有意义。什么“我发了愿”,你的那个愿一点意思也没有。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边只告诉我们发一条愿: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你就发这一条愿就够了。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读《金刚经》一千部。”那个是你想的。在你没有遇到善导祖师的教法之前,还是鼓励你发了这个大心,不简单。现在既然遇到了更光明、更正直、更便捷、更加稳妥的方法,应当把那个舍掉,“舍麻担金”。

有个人做生意,他出去的目标是为了赚钱,好不容易赚来一担柴,他就发了愿了:“哎呀!我这担柴,我无论如何要挑到家里去,这是我赚回来的。”挑着累的满身汗,“嗨、嗨、嗨、嗨……”走到半路上,看见有一大块黄金,“哎呀!黄金要不要呢?”他就想:哎呀!不行,我发过愿的,我一定要把这担柴挑回家!所以他继续挑,“吭、吭、吭……”。

你说这个人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应该怎么办?把这个担子丢下来,黄金抱起来,就对了,对不对?

我们也发了愿,一千部《金刚经》的柴,“吭、吭、吭”挑着,现在六字名号的黄金给你了,“我发过愿的,我不要!我继续往前走。”应该把这个都丢下来,黄金捡起来,就对了嘛!就发大财了嘛!这就免除诸贫苦了嘛!阿弥陀佛就高兴了嘛!是不是?所以,大家要开一点智慧。这个没有跟佛讲假话的,这个大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你发愿,原来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你不愿意往生了,这个就不应该了,就退下来了;你原来发愿要做菩萨,现在退下做阿罗汉,这个也不应该,退下来了;你原来发愿学佛,现在不愿意学佛了、学外道了,这个也不应该,退下来了。

你进步,诸佛都欢喜,菩萨都给你鼓掌,绝对不会说你打妄语。说:“我的儿啊!你说只考一个普通大学,你居然考了个北大!你打了妄语,不给你上北大!想上学也不行,明年重考!”会不会这样?不会啊!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这一点。

这个叫“读诵正行”。

不过,这一点我想再多解释几句。说只有读诵这三部经叫做“读诵正行”,这三部经以外的其它经典可不可以读呢?能不能读呢?读了算不算杂行呢?这个就要分辨了。

作为一个净土的行人,他首先要深信因果报应。所以,凡是关于因果报应的道理,有关的经典、解释,不算杂行,它能够让我们厌离娑婆、求生极乐,深信因果,“知道我如是因、如是果,我可能要堕落”,这个是有帮助我们的,这个是基础教育、是基础课,都要学的,这个不算杂行。

还有,像读诵善导祖师的著作、昙鸾大师的著作,解释这净土三部经的本宗祖师的解释,这个不算杂行,因为这些如果你不读的话,三部经你看不懂的,这个是有助于我们的,应该学。

还有,我已经知道了这三部经的宗旨,专修念佛了,但是我还想了解了解各宗的教理,我有这个能力,也有这样的学识──念佛当然是我的正定业,我专修念佛的,可是,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或者是对整个佛法有一个通体的认识,我读一读《大智度论》,诵一诵《法华经》和《涅槃经》,这个也不算杂行。这些不算。

什么算呢?心中认为说:“哎呀!光念佛不能往生啊!你不读《法华经》怎么能往生?”用读《法华经》和读其它经咒这样的功德来辅助,把它杂进来、夹杂进来,说:“这样更能帮助往生。”这样的想法所引导的行为,就叫做杂行。

你没有这样的愿望,是你由于别的愿望和目的,想了解一下,“我没有这种想法,说一定要把它杂到念佛里边来,我知道纯粹念佛肯定往生!我在念佛这个修持;然后这些了解了解,苦、空、无常的道理,佛法的这种博大精微,哎!也能让我法喜……”这些不算杂行。

这些,大家各依其量,这就是所谓的“读诵大乘”,根据你们本身的力量。

我觉得一般的净土宗的行人,你还是老老实实,不要说,“我求多、求广、求博……”你还是先老老实实把净土三部经、善导祖师这一系列的思想,你把它搞清楚、搞稳定。

像我来讲,我还是在这里面把它搞深入、搞稳定一点,其它的经教,虽然很想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留到极乐世界读了。如果有时间,略微看一点点。我估计是越来越没有时间了,因为年纪是越来越大了,对不对?离往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时间不多──在座老菩萨,白头发的、花白头发的,全打皱的、半打皱的……可能你们时间也不太多了,所以,大家还是先把本门教理和教义弄透彻。

这里说明了“读诵正行”和“读诵杂行”。《普门品》、《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东北特别兴盛《地藏经》(所以,我觉得地藏王菩萨当年应该选在东北一个山来应化可能比较好),初一、十五都在读诵《地藏经》,好不好?非常好!是对大家了解世间因果、出世因果……这是佛门的因果经,也是佛门的孝经。但是,另外一种说法就不正确,说:“你不读诵《地藏经》、光念佛怎么能往生?先诵《地藏经》消业嘛!不然你下地狱怎么办?地藏王菩萨那里不打点打点,你去了怎么办?所以,先把地藏王菩萨给打点一下。”──还有这么一个分工,这个不正确的。只要念佛,用不着麻烦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你不要来!我这里已经忙不过来了,忙得够呛了,你还是到极乐世界就好了!”专修念佛,就是满了地藏菩萨的愿。

【观察正行、观察杂行】 

第二点: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这叫“观察正行”。专门想象极乐世界,“我读诵《阿弥陀经》,越读心里越欢喜,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我在哪一光里边?”这个读了心里很法喜啊!如理思惟、如理读诵,心里面思想;由思想就形成一定的形象──观察、忆念,“哎呀!极乐世界好”,一出门就想极乐世界,“外面噪音这么大!极乐世界没有噪音”;“哎呀!这里味道这么差,极乐世界很香”;“哎呀!冬天这么冷,极乐世界不冷”;“哎呀!车把我的腿撞了,好险啦!极乐世界没有车祸,没有交通事故”……所以,任何事情,都让我们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叫做“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依报如此。正报呢?出门,“哎呀!遇到一个人吵嘴,极乐世界没有吵嘴,想吵嘴,找不到,都是菩萨,没有人想吵嘴,非常和谐”。这个地方恶人、恶声;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如果是思想、观察、忆念极乐二报之外的修行,叫做“观察杂行”。打坐,眼睛一闭,想……想什么?想什么你们?眼睛一闭,在那里……想昨天晚上麻将桌──那个就是落在五欲当中;想……想,“哎呀!我什么时候到其它的净土”,那也不叫观察正行;“哎呀!我要开悟就好了,怎么开悟?哎!……人家怎么瓦片一扔就开悟了,我家里碗都打破完了,也没有开悟”……这些观察,要观唯识、法界……这等等的观察修行,不是围绕极乐世界为中心的,这个不叫观察正行。

当然,我刚才讲过了,观空,比如观苦、观无常,这个是基础教育,这个不叫杂。你观:“哎呀!世间真苦啊!”这个可以,在思惟,“哎呀,人生真的无常啊!你看,老王,昨天我们在一起,我的隔壁邻居,身体那么好,今天就没有了。你看看,真的是!要求生极乐啊!”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这个是正,这个不算杂。

【礼拜正行、礼拜杂行】 

第三点叫“礼拜正行”。如果礼拜的话,就一心专礼彼阿弥陀佛,这叫“礼拜正行”。

如果你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拜阿弥陀佛之外,“哎!光拜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哦!我认识的佛菩萨好多位,一个不能得罪哦!阿弥陀佛拜完了,顺旁边拜,观世音菩萨,那当然要拜,大势至菩萨,肯定也要拜,地藏王菩萨,当然也不能少,文殊师利,那当然也不能少,普贤王菩萨,也很好啊!弥勒大肚菩萨,也应该要拜,这个伽蓝菩萨,也要拜……”这些还是佛教的菩萨;有的拜来拜去头拜晕了,拜转过来,大仙,也去拜去了。

诸佛菩萨对我们都有深深的恩德,我们都应当礼拜,按说也无所谓杂行,只是心中觉得“专拜阿弥陀佛可能不够,一定要拜这么多、这么多……俗话说,宁漏一村,不漏一店,所以都要拜过来”,有很多人到庙里,那个大殿里有十八罗汉,中间有三尊大佛,他就中间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一拜……拜完了,每一个阿罗汉前面都要点一炷香。他的心还是很虔诚,不过,他不太明达佛理。所以,是很初机的。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我们知道:能够救度我们往生极乐的佛,有几位?

只有一位──阿弥陀佛。其他诸佛,对我们有恩德,像释迦佛,他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十方的诸佛都来证诚,东方阿閦佛也对我们有恩德,他也说了:“我出广长舌相告诉你:一点不假,念佛一定往生!”当然对我们有恩德!如果没有这些佛证诚,我们到现在也不会来到般若寺讲堂。所以,我们为了报答这么多诸佛的恩德,不是现在去拜,这么多恒河沙数诸佛,你东方没拜完,寿命就没有了,对不对?我们应当早一点到极乐世界。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就可以分身无数,遍十方界,普礼诸佛,蒙佛授记,那个时候让你拜个够,好不好?

(“好”)

对啊!现在,专一!因为凡夫的心,对境──心和境是相对应的,如果这个境杂了,你的心里边就不会安稳。

有人就讲了:“净土宗佛堂怎么供?”──专供一尊阿弥陀佛,顶多西方三圣,不要杂。有的家里边,我一走进去一看他的佛堂,就知道他的修行怎么样──什么都有!

“师父啊!你来看,我的佛堂好啊!”给我展示一番。

结果看完之后,我半天也不表扬他,他心里很失落:“师父,我佛堂不行吗?”

“嗯,嗯……”

“师父,我佛堂哪里不行?”

“嗯,嗯……”

阿弥陀佛肯定有的,有塑像的,有站的、有坐的;还有画的,有观音、有势至,有全堂佛,地藏菩萨,铜的、泥的、塑的……很多,什么都有,一看就知道你杂,你没有章法,你没有找到你修持的法门,你心中没有主人,是不是?你心里如果有主的话,你这个佛堂很整洁、很庄严,以一代一切。

我们专修净土宗,我们就可以专供阿弥陀佛、专拜阿弥陀佛。

不然的话,你供了那么多,你想专修念佛,往下一拜,“哎呀!这些佛菩萨都站在旁边,我只拜一个怎么行?”“砰、砰、砰、砰……”遍拜完了──我见的最多的一家,家里供了……我数了一下,一百多尊。这样,心肯定是乱的。

印光大师讲:如果是菩萨的身份,境界越宽广,他的心越专一。因为他有菩提心嘛!对凡夫来讲,你心专一的好。这样,不会起纷争。不然心里矛盾,“我不拜,菩萨站那个地方;我拜,又怕杂行……”每天就这样子矛盾──不必要!你就专供、专拜就比较合适,这是礼拜阿弥陀佛。

这里也要说明:我们到寺院道场(不是我们家里佛堂),有人就很执著:“这个大殿里供的释迦牟尼佛,我不拜!为什么?因为我是专拜阿弥陀佛的。”你这样的话,方丈和尚要把你赶出去,“你是不是佛弟子啊?”对不对?我们当然要拜释迦牟尼佛了!就说我们这个拜,叫感恩拜,不叫往生拜,“我感恩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哎呀”,拜下去。

善导祖师在《往生礼赞》里边也教导我们(《往生礼赞》就是礼拜阿弥陀佛,然后说):感念释迦佛的恩德,“礼之一拜”。拜阿弥陀佛是常拜、经常拜;拜释迦牟尼佛,遇到某种因缘,这个寺院供着释迦佛,“哎呀!佛祖!”;供的是这一尊菩萨,“哎!我来礼拜”,是感恩礼拜。

【称名正行、称名杂行】 

第四点,叫做“称名正行”。如果口称名号,就一心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叫做“称名正行”。

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觉得“我单念阿弥陀佛一佛不够,再念别的菩萨、再念别的佛、再念别的经、再念别的咒……”这样夹杂进去,这个叫做……怎么样?“称名杂行”,这个叫“称名杂行”,听懂没有?

(“听懂了”)

佛菩萨都是让我们简单、更简单;我们自己就喜欢复杂、更复杂。

请问各位,真理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简单的”)

真理很简单。“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归阿弥陀佛!真理很简单,没有两样。如果有二,就不是真理,总是一。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也讲“一”,“一心”、“一向”、“唯一”。

一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是称名正行。

【赞叹供养正行、赞叹供养杂行】 

第五点,叫做“赞叹供养正行”。如果赞叹供养,比如说:我们唱赞、我们设供,如果就往生极乐净土专修行法来讲,就一心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圣众庄严就可以。其他的呢?觉得“单单这样怕不够”,非要把别的夹杂进来赞叹供养,那个叫做杂行了。

不过,我是觉得说,在家居士、各位莲友大德,大家学佛往往会以寺院为标准,“寺院里边搞什么,我也搞什么”,那个倒没必要,因为你在家,你就可以自己个人说了算,自己一个人做主,“我专修念佛就好了”。

寺院里边,它为了摄受广大众生的根机,它有种种的方便摄化大家,所以,一些善知识就设了种种方便的方法。对我们来讲,你要抓住这个实质,不必学这些,也不要去诽谤,因为这个有它的方便,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非这个道场,它本身有它的一个宗旨、定规,不然,都多少是在本身修行的基础之上,有些方便的施设。

这个叫做“赞叹供养正行”,“是名为正”。

【五种正行的次第关系】 

这五点正行,我们简单地复习一遍。

有五个正行,叫:“读”、“观”、“礼”、“称”、“赞”。

读诵正行:专门读诵《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专门观察极乐世界的庄严──这个观察,是简单、大家都做得来的,就是说思想里边想象、很羡慕,这个是简单、做得来的。

第三,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第四,专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第五,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在这个五条前面,善导祖师都加了三个字,“一心专”。所以你看,很恳切,让我们要“一心”,要“专”。“一心”就是“专”;“专”才能代表“一心”。这个是“五种正行”。

这五种正行,它也有它的次第关系。

比如说读诵正行就放在第一,因为如果没有这净土三部经的话,谁也不知道念佛,谁也不知道极乐世界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慈悲和誓愿。《净土三部经》是净土教法的根本依据,你首先要读诵《净土三部经》,你才能了解:“通过读诵净土三部经,原来极乐世界这么样的好啊!”这样,就进入观察正行。

“这么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创造的,是要请我去往生的。哎呀!阿弥陀佛太伟大,太慈悲了!”拜下去,这样就是礼拜正行。

阿弥陀佛让我们去往生,方法呢?拜下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子就叫做称名正行。

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还感到好像这个感恩的心情无法表达,“我再上点供,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你太慈悲了!”这叫赞叹供养正行。

五条一气呵成,都围绕着阿弥陀佛、都围绕着极乐世界、都围绕着我们往生,这样称为往生正行。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称为杂行。

【正定之业、助业、杂行】 

善导祖师先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分成五种。下面又把它合成两种,就此五种正行当中,又分为二种。哪二种呢?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往坐卧,

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五种正行里面的第四种──称名正行,称为“正定之业”。

有关这一段,详细解释在下一讲,我们大略知道:就说五种正行里面第四最重要的,是正定之业。

其它四种,读诵三部经、礼拜阿弥陀佛、观察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叫做“助业”。“助”是帮助的助。这个就有主次的分别了。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余诸善,

悉名杂行。

什么是杂行呢?(正行列了五种)杂行太多了,讲不完。所以,善导祖师采取排除法。说:除了这个正定业和助业,这五种之外,除此之外的、其它的,“自余诸善”,其它种种的修持善法,诵这个、读那个、修这个……“悉名杂行”──通通叫做杂行。

这一段是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大分二类,作了解释:

正行(专依往生经行者)共有五种:读诵三部经、观察极乐界、礼拜阿弥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这五种。

杂行:除此五种之外,回向求生,恐往生不定,修行种种法门回向求生,都叫做杂行。

这是“正杂分类”。

【正杂得失】 

下面叫做“正杂得失”。善导祖师把正行、杂行分了之后,再把它分析一遍。“得”是得到的利益;“失”是失去的利益。大师在底下这样讲:

若修前正助二行,

“正”是正定业;“助”是四种助业。如果你修这“正助二行”──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也。

就是我们的心和阿弥陀佛很亲(这个亲密的“亲”)、很近、不远,跟阿弥陀佛总在一起──“心常亲近”。

“忆念不断”:只要起心动念,想到的就是阿弥陀佛,没有想到其它的修行方法,也没想到其它的世界、净土,也没说想到“我自己要成阿罗汉”。要想,就想到极乐世界,这叫“忆念不断”。

“名为无间”:这样就叫做“不间断”,就叫做“相续”。

当然,大家说:“我睡觉,不是间断了吗?我上班工作,不是间断了吗?”那个不算。那是我们凡夫的本来面貌,你就是这样的凡夫,你这样的身份,就是这样的身份来念佛,就是你不要把念佛这个修行法门当中夹杂其它的法门,就叫做“不间断”。这个我们下面也会详细解释。

若行后杂行,

如果你行除了正助二行以外的杂行的话,有什么损失呢?(前面讲“亲”,跟阿弥陀佛亲,这是好吧!跟阿弥陀佛近,这样好,对不对?跟阿弥陀佛忆念不间断、没有间隔,这样好不好?这个叫“得”)。如果修杂行──

即心常间断。

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经常有间隔,你本来念念阿弥陀佛,“哦,又念到别的咒、别的法门去了”;本来修行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哦,又想到其它去了”,这样就隔开了,叫“心常间断”。

如果修后面的杂行,就“心常间断”,这个是损失,跟阿弥陀佛有间隔。

虽可回向得生,

虽然也可以把这个修行的法门回向求生极乐,但是──

众名疏杂之行也。

不过,这个总的来讲,跟阿弥陀佛很疏远、不亲切,是杂行,不是正行。

所以,这个第二段,叫做“正杂得失”。

好!我们这节课到这里。

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