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弥陀光明,唯摄念佛──善导祖师“唯摄念佛”之文(二) ▲称名一声,顿超生死——《观经》“称名往生”之文 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善导祖师“念佛绝比”之文(一) 净宗法师2006年10月3日讲于长春般若寺【为什么弥陀光明唯摄念佛者?】 ▲请放掌 下面我们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光明唯摄念佛者? 第二、为什么弥陀的光明不摄杂行者? 第三、阿弥陀佛唯摄念佛、不摄杂行之人,是不是佛心不平等? 第一(善导祖师都有解释),一个是从《观经疏》的真身观,也就是《善导祖师全集》的二百零五页,善导祖师解释为“三缘”,说念佛的人有这三缘,杂行之人没这三缘,所以,佛光不摄取他;第二是说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佛光摄取;第三念佛可以讲是自然法尔地蒙受弥陀光明摄取。所以,从“三缘意”、“本愿意”、“法尔意”三个角度来说明。 【唯摄念佛者之三缘意】 ▲善导祖师在《观经疏》自设问答说: 问曰: 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 有何意也? 说只要“备修众行”,就是诸行齐修,只要能回向的话,都可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只摄念佛的人呢?这有什么道理呢? 关于这一问,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个就是说:“诸行回向,这里说‘但能回向,皆得往生’;在其它地方又说到诸行回向,‘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这个似乎有矛盾……”这里就说,他是提问,提问就未必是真实的意思,就是说用这个语言起个问话、问端,不一定是他的本意,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是说明“诸行回向得往生”,他是指那种具有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的人,就可以体悟到自己是一个罪业生死凡夫而转向阿弥陀佛的救度,这个是说具三心的人“诸行回向得往生”,这是一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是说:“诸行回向虽得往生,往生的地点不高妙,不是直入报土。 还有就是说:“众行你能够如实修行,这样才可以往生;如果说修行不能如实的话,也不能往生”。 总之,诸行往生,它有种种的困扰,或者往生地点不高妙,或者往生把握不大。 善导祖师下面就回答了: 此有三义: 从三点来说明。 一明亲缘: 念佛和阿弥陀佛有亲缘。 众生起行,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这个就是身口意三业,这里讲的念佛,就特别指的是称名。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专修念佛,佛就听到;“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 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 故名亲缘也。 说专修念佛的人和阿弥陀佛三业不相分离,这样,蒙受阿弥陀佛的心光照耀摄取。 杂行之人和阿弥陀佛三业常相舍离,那这样,他跟阿弥陀佛不亲、疏远,所以,佛的心光不照,这是第一点。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故名近缘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应你称念弥陀的声音,阿弥陀佛现在目前,光明摄取。 杂行之人和阿弥陀佛疏远、隔得远,这样,阿弥陀佛光明(心光)不摄取。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故名增上缘也。 说念佛还有第三点的意义,专修念佛的人,有增上之缘,“增上缘”就是强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增上缘”解释为一个是“除罪增上缘”,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叫做“除多劫之罪”;第二个叫做“见佛增上缘”:“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佛来迎接就是“见佛增上缘”;第三点就叫“灭罪往生增上缘”,“诸行业系,无能碍者”,我们平常有邪见、恶见、恶业,叫“邪业”,这个“邪业”,按照本身来讲,会把我们自己系缚在三界六道当中,不能出离。可是,念佛的缘故,阿弥陀佛临终现前来迎接我们,以佛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不能障碍,这样,必得往生,这是讲“增上缘”。 杂行之人没有这些利益。杂行来说,不象念佛,一声除多劫罪,这个利益就小了;第二,“佛与圣众来迎接”也不定了──当然,至诚回向、愿生净土也可往生,只是说我们在修持杂行当中很困难,心也容易退,不象专修念佛、蒙阿弥陀佛光明的摄护,会加持我们、增长我们的信愿。修杂行修到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满了、够了?都没有底,任你怎样地修行,都觉得自己差的很远。 可是,念佛是蒙受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那就不一样了。 底下善导祖师作了一个总结: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除了念佛之外,其它种种修行,虽然说也是善行,但是,如果比念佛,“全非比较”。因为念佛有亲缘、近缘和增上缘,其它的种种修行没有这三缘,所以,杂行和念佛全非比较,阿弥陀佛光明也不照耀、不摄取。而念佛之人与弥陀亲、近、增上,这个是善导祖师从三缘的角度来解释。 【唯摄念佛者之本愿意】 ▲从本愿的角度来解释,就是刚才我们所学的这段文,说: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应当知道: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也就是说,称念弥陀名号,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既然顺祂因地的本愿,那么,果上的光明就来摄取,因为祂发的愿望是说:“称我名号,如果不往生的话,我就不成佛!”成了佛之后,祂成为无量光明的佛和无量寿命的佛,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的一切德能就收缩在六字名号里边,这样你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果上的光明──因为因果不虚,有因感果,果来应因,果上的光明就摄取因地所发的誓愿,说“称我名号的人”。 因地的誓愿没有选取杂行作为往生的行法。那我们如果不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话,这跟祂的因地本愿不相应──本愿就是佛的本心,那么,跟祂的本心不相应,佛的心光就不能照耀摄取。道理就是如此,很明显。 【唯摄念佛者之法尔意】 ▲另外说明: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这个是一体的,名号为体、光明为用,所以,我们称念弥陀名号,光明自然照耀摄取,这个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所以,善导祖师解释说:“弥陀光明名号”,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光明和名号是一体,名号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光明。 不过,祂所表现的形式,一个就是声音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善导祖师每念一声佛,就能放一道光──名号本身就是光。 而我们凡夫念佛也有光,不过我们没有三昧定力,不能够让人家都看见,其实是有的。上次讲的那个故事都有说明,“念佛必光”,就是莲池大师记载的,一念佛胸口就放数丈的光明,所以,鬼看到之后,就惊吓了、离开了。我们只要念佛,身上都有光明,在《念佛感应录》里边也有多篇能够说明这一点。 法藏法师在美国讲法,也讲到这么个例子,他是说有一天,他在讲念佛,下座之后,就有一个美国人来说:“我也想归依佛法,我也想学佛。” “哎?美国人学佛的少啊,你怎么想学佛呢?” 他说:“我是个学神通的,学神通术的……” 他能有一定的神通,他看见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有很大的光出来。光有多大呢?大到好像能把整个地球包起来──这么大的光,虔诚心念佛的人,光就这样。那个不诚心念佛的人也有光,那个光很小,就象很微弱的灯光,闪一下、闪一下,噗一下、噗一下,就没有了;诚心念佛的光明,好像大到能把整个地球包起来一样。 所以,“念佛必光”。大家愿意放放光,你就念佛。 也是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光明之体,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感应道交,佛光来摄取,毫无疑问。 从口中称出来的声音,就叫做名号;从光明的角度来说,就是佛的光明,也叫“光明名号”。 象打雷,从声音讲就叫做雷,轰隆隆响;那么从光来讲,就叫做电,电光闪闪。其实,雷和电是一件事情,是不是?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当下我们称念名号、当下就有佛的光明来摄取我们,所以,这个叫“法尔自然”之意。 【为什么弥陀光明不摄杂行者?】 ▲为什么不摄取杂行之人呢?同样道理,杂行之人跟阿弥陀佛没有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不摄取;同时,杂行人不顺随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所以佛的心光不摄取;同时,杂行之人所行的行体不是名号本身,跟阿弥陀佛名号之间没有自然法尔这种感应道交的关系,所以,光明不摄取。道理如此。 【不摄杂行者,那不是不慈悲吗?】 ▲至于说“阿弥陀佛光明只摄取念佛的人,那不是不慈悲吗?应该杂行的人也摄取才慈悲呀!” 这样的讲法,一个是不合理,第二个事实也不如此。 怎么叫不合理呢?因为佛度众生,祂是根据誓愿而来,不能够偏离誓愿之外另外强行要求。 比如说: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那我们在架设自来水管的时候,就有很多管道铺设到每一家;如果你要用水的话,你一定要按照他所铺设的管道来打开水龙头,水才能流得出来,你不能强行在水管之外、在铺的管道之外另外要求出水。还说:“你不慈悲呀,你应该到处都能出水呀!”──那不是乱套了?怎么可能呢?一定要在管道里边才能出水。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祂是根据第十八愿说:“念佛众生,称我名号”,以六字名号来救度十方众生,那我们念佛,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 那你现在在六字名号之外强求说:“你光明摄取我。”这样就不符合因果道理,也不符合因地誓愿和果上正觉,这种自然的因果相顺的法则,这个是一种非理的责难。 同时,阿弥陀佛正是要大慈大悲救度每一个众生,所以祂才发了这个称名本愿,光明摄取念佛之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念佛,那么,你来念佛的话,你都被弥陀的光明所摄取。之所以要“唯摄念佛”、发这么一个本愿,也是让我们众生……一个就是心有个固定的目标;同时,这个容易,用这个法门,祂可以容易地救度一切众生(其它法门就难),大家都做得到,祂才是慈悲。比如说用诵经的法门来作为往生的一种修行方法,那我们有很多人不会诵经,这样,反而就不慈悲了。所以,既然念佛的法门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每一个人你来念佛,就是佛陀的光明照耀摄取你──是让我们的心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然后让我们人人可以行,就人人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这样反而就是显示佛的大慈大悲。 第二点、以名号作为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救度众生的方法,也是彻底究竟的慈悲,因为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包含了阿弥陀佛因地到果上的一切功德,祂要救度我们,不能给一个半成品,或者给一个不怎么殊胜的功德,而是把祂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功德放里边给我们,所以,这个才体现了佛最彻底、最究竟的慈悲。如果用其它的方法的话,那就没有这样的功效和利益。所以,从这一点讲是万不漏一的、平等普摄的慈悲! 也就好像说这里有大水,有船来救我们,船长就会喊:“我这个船是来救度所有人的,只要大家能上船,只要你愿意上船,就可以救你过海。”对不对?第一个这个船是救所有的人,第二个这船只救那个上船的人,是不是?说“船救所有的人”是他的本心;说“只救上船的人”是他这么一个法则,但是,都是喊你上船,你都可以上船;你不上船,又说:“这个船长不慈悲,你应该不上船也能救就好了。”这个不合理!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我这六字名号大愿船驾来了,是要救度所有的众生”,这是一种说法(所谓“十方众生”);然后说:“我只救度那个称念我名号的人,光明只摄取你,这样渡过生死海。”其实两句话并不矛盾。“救度所有的人”是祂的本心;“只救度上船的人”是祂自然的法则。 我们每一个人,你就应该随顺船长的呼唤、他的邀请、他的好意,来上他的船,就可以离开险境。我们所有众生,信顺弥陀的救度,我们专称弥陀名号,就等于乘上弥陀的六字名号的大愿船,可以安然渡过生死海。道理如此。 【第二十讲:称名一声,顿超生死】 ▲我们下面来说明这句名号本身。 其实,底下这个讲义,应该也是在前面学习过了,简略再复习一遍,就是:“称名一声,顿超生死”。一声称名,当下就能够超越生死轮回。主要是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来说明:往生极乐世界特别容易。 下品上生是说: 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乘宝莲华,随化佛后, 生宝池之中。 这个下品三生的文我们学习过,这是其中的一段。就说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五十亿”是个数量词,它的重心、落点,是后面的“生死之罪”,也就是说:这一句名号,让我们顿超生死、当下超越生死轮回,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平常念的每一句佛,也都具足这样的功能。不是说:“我念一万声,每天念三万声,念了一生,三十年,最后那一念才具有这个功能。”不是的!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可以让我们出离生死轮回。 中品中生里讲: 此人闻已,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如一念顷, 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这个是想念佛还没念出来。 下品三生的人,虽然都是指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开显弥陀的救度,但是角度各有不同:第一个是显示他们的罪业各有轻重,不管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一个比一个重),可是,都可以得到这句名号的救度。 象这个下品上生的人,他是造了十恶的罪业,他临终的时候,善知识先跟他讲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他就有听闻大乘经典),然后叫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人可以讲,他虽然说没有修行,比较起来,在这下辈三品当中,他是最有修行的了。怎么说呢?他具有三业,他最后有三业:第一个“合掌叉手”,就是身业,身体“合掌叉手”,“表示我的恭敬”(礼拜是拜不了的了),身业;“称南无阿弥陀佛”,他有口称──口业;前面,“闻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是善知识跟他讲大乘经典,他也闻到、思维,有闻法,有意业(所谓“除灭千劫重罪”),那么,对于这个下品上生的人,他是三业俱全,他是这一句名号当下往生西方净土,灭了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那我们看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的人,经典里讲,遇善知识──他当时的情况是“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火都烧来了,他是破戒的重罪,比下品上生更重,他修行的能力就更弱了,他有意业,就是听到人家跟他赞叹阿弥陀佛威神功德、光明神力,阿弥陀佛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谓“五分法身”,阿弥陀佛如此的慈悲、这样大的功德,如何如何……“此人闻已,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闻”,“闻”能入心,“闻”有思维的,如果闻到没有思维、意业不起作用的话,他也不能除罪。所以,下品中生的人,他是有意业的思维功能,他是能够思维,听你讲还能听得懂,“哎呀,阿弥陀佛这么慈悲呀!”他想来念佛,这么一起心动念的时候,还没有来得及念,当下命终、当下往生。所以,他比下品上生来讲,他少了身业(合掌叉手),也少了口业(他没有口称),但是他有意业。所以,比不上下品上生,他的根机比不过他。 再看下品下生的这个人,他也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了十句,好像还超过了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其实不这样。因为下品下生的人,他三业里边没有“合掌叉手”,没有身业;同时讲意业里边善友教他,“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 第一个“念彼佛”,就是指意业的意念,他的心中──意识方面已经不能够忆念弥陀名号了,所以,善导祖师就解释说:“意业失能”,“彼人苦逼失念”,他被死苦所逼迫,意业失去了忆念弥陀名号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了,“转教口称”,他只有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身口意三业,意业为主要功能,现在这个人意业都不起作用了,只是靠口称名号,也可以讲他三业都没有作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但是,就是如此的话,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下品下生的人就能够最彻底地体现这句名号的容易:即使你意业不起作用,名号也能让你往生!显示:念佛──口称名号非常的容易,容易到极点,显示阿弥陀佛的本愿容易到连这个五逆罪重的人、临终意识都不起作用了、都不能忆念佛名了、失去最基本的功能这样的人,他都可以往生,你说多么容易!所以,非常的容易!这是显示第一点。 【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第二点、下品上生的人,他还有“合掌叉手”,他还有“闻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口称名号,三业齐全往生净土,还靠自己心中的一种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心里面忆念、思维的力量,他闻说阿弥陀佛弥陀名号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如果你这样解释,似乎还有余地,说还有凡夫这边,哪怕还有小小的力量也要有一点;但是来到下品下生,连这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是连思想意识都不能忆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是显示这句名号本身的法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具足任何人口称可以往生的力量,从下品下生能够最彻底的反应这点。 三品往生有这样次第的关系。 同时,下品下生也不是说要念满十句才能够往生净土的,经中说: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念的这句名号,都具足了让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脱离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说“十念”,是说明他罪业很重,不止八十亿劫,罪业很多。 另一方面是显示什么呢?如果不说“十念”的话,反而显示不出来每一念每一念之间都具足这样的功能,说十念就是说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光说“一念”,就以为临终一念──不是的,既然讲“十念”,说念念都具足的话,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念的每一念佛号里边,也具足了六字名号本身一切的愿行,都圆满具足。 【念佛是相续念佛】 ▲同时也是告诉我们:念佛是相续念佛。一念的人,念了一句往生了,听闻这一句名号当下一心归命往生了,不是说“那我就念那一句了”。通过这个例子,也说明我们平时就是念念相续,是这么一个道理。 【往生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名号的功能】 ▲所以,下品三生很有启发意义。总之,这下品三生的人,是说明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下具足让我们离开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和这样的功能。 所以,我们念佛,不是我们的能力,完全是名号本身具足这样的能力,具足这样的功能。 所以,善导祖师才解释: 十声称佛, 十愿十行具足。 南无即是归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六字名号具足了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还有兆载永劫的修行,通通包含在内,而成为我们凡夫的所有。 善导祖师为了清楚、简洁、明了地解释,把六字名号分为两节,说:“南无”是归命和发愿回向;“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其实,我们念佛的人,并不是说“我念‘南无’两个字,代表发愿回向,代表归命;如果不念后面四个字,就没有‘即是其行’了”,或者说“我念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没念‘南无’两个字,好像没有发愿、没有归命”,也不是这样,是我们称念“南无”这两个字,甚至我们有这个心念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所以,这“南无”──“归命”里边,就包含了“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功德。 就象这个下品中生的人,他闻说弥陀名号功德,还没有开始称念,“此人闻已”,就“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是因为他心中一念归命,那么,“南无”、“归命”,阿弥陀佛的功德自然归我们所有。 我们念佛,本来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念四字名号,也具足“归命”,也具足“发愿回向”。 这样究竟说起来,就是念一个字,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六字名号,祂是圆满的,祂从我们凡夫这个角度来表达出来,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祂本身的意义来讲,祂是圆满的,你沾上一点边,就全部都有了,你念一个“南”字,就全部都有了,甚至脑子里边想到祂、心里边缘到祂,还没念出来,也全部都有了──祂是一个整体。 所以,大家就不要说“念六字才能往生,念四字就不能往生”,没有那个道理,通通具足愿行,通通往生净土。 【器具喻:念佛不可误用】 ▲如果你念佛,你不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是另当别论。你等于误用它了。六字名号这一法,本来是让我们去往生净土的,你把祂拿来求下辈子的福报也管用,但是,不是祂本身所具备的正当的功能,这个叫做偏了,祂本身是来要往生的,你拿来求福报,这个就不好了。 我们世间的器具也一样,比如说脸盆和碗,它们各有各的功能。碗本身的作用就是来吃饭的,脸盆的作用是拿来洗脸的。那么,脸盆你不拿来洗脸,却当饭碗用,当然也可以,但是,不是它本身这一法的功能,是你自己要这么用。 六字名号具足万德,你可以求世间福报,也能求得到;你求别的,也能求得到。但是,本身阿弥陀佛的本愿不是让我们只来求世间福报的,祂是要我们求往生的。所以,有人念六字名号求开悟也行,但是,这不是阿弥陀佛本来所设定的功能,你拿来求别的也可以。 我们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话,就和六字名号本身所设计的功能完全吻合,所谓“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才是正确的,叫“如彼名义”、“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这个就是名号本身的作用和功能,我们随顺祂,信顺不疑,这样决定往生! 这个是说明“称名一声,顿超生死”。我们声声称名,每一声、每一声,我们都不落在生死范围之内。 【第二十一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下面的讲题是“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这个也可以说是总结性的一个讲题,这个讲题是要显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个修行方法,超过万善万行的修行。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那么,为什么这里又讲“称名一行,总超万行”呢?这从从道理上来说明,另外,也从往生的功效来说明,尤其这一点是站在我们净土门之内,就往生来讲,称念名号决定往生等等,有很多殊胜的利益。我们以往生极乐世界来说,没有任何行法能超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行,这叫“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题目说明】 ▲底下列有三十个小题目,我先把这些小题简单地说明一下: 第一、“念佛大利无上”:说念佛的人能够得到大利,能够得到无上的功德,那么,念佛之余相对来讲,所得的利益就小、就有上、就有所不足。所以,称名超过余行,超过其它修行。这是第一点(我底下在讲解的时候,会引用经文来证明它,现在是先讲讲题目)。 第二、“念佛福善无边”:《阿弥陀经》里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而念佛它的福德和善根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其它凡夫所作的有漏有为的行法、福善有限,所以,念佛超越众行,这也是站在我们凡夫行持的角度。如果是大菩萨,他能修无相法门,这样,他也福善不可思议,可是我们凡夫修不来。这是第二,念佛福善无边。 第三、“念佛福善同佛”:不仅说“无量无边的功德”,那菩萨也是无量无边,所谓“若福德无福德相,是福德名为福德多”,这个是《金刚经》讲的,“须菩提,福德如果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你有相,“你有楼房那么大、地球那么大”,还是有相的;无相、象虚空那么广大,才叫多。虽然菩萨也是无相、也是多,但是念佛,福德、善根跟佛一样平等,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四、“念佛总包万德”: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洪名,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万德万行都包揽无余。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五、“念佛圆超万法”:念佛法门是万法当中的一个法门,可是,这个法门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这是蕅益大师所讲的。“超”是超越。所以,念佛超越万行。 第六、“念佛疾超速证”:其它法门都要我们累劫修行,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念佛法门当下就是,比如我们刚才所说的,你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超越生死轮回,所以,它是疾超速证的法门,没有哪一个法门比这个法门更快。龙树菩萨说“即时入必定”。其它法门总要慢慢修,累积到一定的功夫,虽然说“顿悟成佛”,密宗也讲“当下成佛”,这些都是指过去世久有善根修持的人,并不是一个实业的凡夫所能达到的;而我们念佛法门,就是说:造恶──五逆、十恶实业的凡夫,当下这一念就能够疾超速证,而且是往生到弥陀报土。所以,这一点,念佛超越余行。 第七、“念佛最尊第一”:这是善导祖师用偈语来说明的。余行就不是最尊了,就是第二了。这样,念佛超越余行。 第八、“念佛直入报土”:杂行杂修──其它修行往生到化土,或者是在莲花中五百岁不见诸佛。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九、“念佛直取佛果”:念佛不光到报土去,而且直接证取佛果,因为净土念佛法门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其它法门从因向果,这个不可为比。所以,念佛超越余行。这是第九。 第十、如同印光大师所说的:“念佛成佛有余”:念佛不仅成佛,还有得多余;其它法门也没有这么殊胜。所以说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一、“念佛是实相行”: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凡夫来讲,要修实相行是不可能的(除了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了),所谓“修实相行”,就是能够证悟诸法实相,能够如实相之理,不修而修、修而无修,这个叫“实相行”──可是,我们做不到,我们都是有相凡夫。可是我们如果念佛就是实相行,所以,超越余行。如果修其它的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讲,都成为有为有漏的造作,不成为实相真实功德。以此之故,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二、“念佛是本愿行”:念佛为什么超越其它的行持呢?原因在哪里呢?其它的修行法门虽然殊胜、虽然高贵,但不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选择众生往生的方法;而念佛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特别选择作为众生往生净土的方法。其它法门你再殊胜,弥陀没有选择,没有作为本愿。而念佛是弥陀本愿行,蒙受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所以,余行不如念佛。你就是能开悟,戒定慧三学都能够圆满具足,都跟念佛没法相比,为什么?那是众生自力,没有弥陀愿力,不是弥陀本愿行。所以,念佛超越余行。这是第十二个理由。 第十三、“念佛是正定业”:道理从上面说下来,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所以,念佛就决定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万分之万,没有一个遗漏,决定往生。而其它法门往生不定,其它行法不能成为正定之业,正定业和不定业相比,那当然正定业超越殊胜。所以,念佛超越余行,因为是正定之业。 第十四、“念佛万修万去”:所以超越余行。其它法门、修行杂行求往生的人,“百中稀有一二个,千中难得三五个”,当然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五、“念佛佛光摄取”:我们已经学过了,刚才学的。而其它修行佛光不摄取,所以,念佛超过余行。佛光不摄取,你再殊胜,佛光不摄取,你往生怎么有把握呢?怎么能胜过呢?而念佛虽然容易、虽然简单,但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所以,胜过余行。 我们想不想被阿弥陀佛光明摄取? (“想!”) 想,应该怎么办? (“念佛。”) 对呀,想,你说:“我把脑袋使劲往那里伸……”那是伸不过去的。不用我们动步。 比如说:冬天冷了,外面秋凉了,我们想晒太阳,但是,我们如果不出门的话,太阳照不到你,对不对?你还要动动步,把脑袋伸出去,让太阳照一下。 我们如果要让阿弥陀佛的光明来照耀我们的脑袋,我们连脚步都不用动,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呼”就照到我们头顶上了,所以,最简单、最容易。如果想进入弥陀的光明摄取,只要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说:“我在这里念佛。”佛光就来这里照你;你下次出差到美国了,你到美国念佛,佛光又赶到美国照你;你在飞机上坐着念佛,佛光在飞机上照着你──多好啊! 就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芭蕾舞演员跳到哪个地方,都有光跟着他,是不是?看过没有?跳到哪个地方都跟着他。 我们也一样,我们走到什么地方,阿弥陀佛的光在头顶上……(比划佛光),你在讲堂里边,它就到讲堂照你。好了,我们现在讲堂里边有一千个人,哎呀,每一个人佛光都来照耀,一千遍,不得了;然后我们散会之后,法会一散,大家走出去,在路上念着佛,那佛光就分成一千──每一个人头顶照着你,佛光照耀不舍。其它法门没这个利益,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第十六、“念佛与佛一体”:我们念佛的人,因为被阿弥陀佛光明照耀、摄取不舍,我们心中有佛,佛的心中有我,我们念佛,心里边有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中就有阿弥陀佛了(我心有佛);佛的心光遍十方法界,现在照耀摄取我们(佛心有我),这样,佛和我彼此不分开、一体,所以讲“三业不相分离”。那么,杂行的人修行别的法门,跟阿弥陀佛的心光相背、疏远。跟阿弥陀佛一体当然殊胜;跟阿弥陀佛成为两个就不殊胜,所以,念佛超过余行。这是第十六。 第十七、“念佛诸佛证诚”:“证诚”就是说诸佛来证明,“你念佛,我来证明你,肯定往生”。而念佛之外其它法门,诸佛就把嘴巴闭上,没有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舌头马上就缩回去了。你一念佛,诸佛广长舌相马上伸出来,“张居士、王居士、李居士……人道众生,乃至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只要念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等诸佛齐来证明!”万佛一音,同样一个声音。所以,这个殊胜。余行不蒙诸佛的证诚,所以,念佛胜过余行。 第十八、“念佛诸佛护念”:诸佛不仅来证诚你,祂们也来保护你、来忆念你。怎么“护念”呢?底下我们会引文证明的。总之,一个是护念我们的信心,一个是护念我们不被业缘、杂缘所动乱,一个是让我们心中往生决定──护念我们。所以,我们一个人念佛(我们大家真的不得了),我们一个人念佛,劳动了这么多诸佛围绕我们团团转!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是十方诸佛的中心,我们念佛的人在这里念佛,就是在法界的中心,整个宇宙、整个法界、整个十方诸佛,我们是宝贝,是中心。十方诸佛围绕着念佛的人团团转,象圆心一样,周围的圆圈围绕着圆心,我们念佛的人,十方诸佛都来护念,都来证诚,阿弥陀佛的光明来摄取,所以,大家尊贵──不是我们自己尊贵,是法尊贵,是阿弥陀佛尊贵,我们念佛也就尊贵了。 象《楞严经》所讲的:“如燃香人,身有香气。”这个人,他身上本来不香、臭烘烘的、有汗,结果他燃了一支最好的、上等的妙檀香。这个香一燃之后,四十里都能熏到,他身上就熏得非常香了。他之所以香,不是他本人香,是因为他熏的这个香很香,所以说“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 我们念佛法门叫做“香光庄严”,阿弥陀佛的功德香、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庄严我们,我们本来是一个贪嗔垢障的凡夫,身上有贪嗔的臭秽气,但是,我们念佛,我们身上就染上了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香味,就染上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光明。所以,这个才珍贵,道理在这里。 第十九、“念佛二圣为友”:如果修杂行,二圣不为友。什么叫“二圣为友”?是观音、势至(“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主佛,观音、势至是胁侍)。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观经》里边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如影随形,自然地来保护我们,作我们的好朋友。所以,念佛就超过余行。你修杂修杂行的,观音菩萨、势至菩萨不来作你的朋友了,“你到现在还不知道主佛阿弥陀佛的本愿,还在杂行杂修,跟阿弥陀佛疏远,那怎么来保护你呀?”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光明来摄取我们,阿弥陀佛来了,观音、势至能不来吗?对不对?不可能!国王出发了,大臣就随从。阿弥陀佛都来照耀摄取我们了,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浩浩荡荡都来了,都来摄取我们、保护我们,所以“二圣为友”。 第二十、“念佛菩萨相随”:不仅有观音、势至两尊大菩萨作为我们的善友、善知识,而且还有二十五位菩萨,还有无量无边清净大海众菩萨都来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后面。所以我们很风光啊,我们不仅到极乐世界才风光,在这个地方就好好地风光一把。念佛的时候,后面很多菩萨浩浩荡荡,头顶上有十方诸佛团团围绕,正中有阿弥陀佛光明住顶,身后、左右诸佛、诸菩萨、诸贤圣都来护念我们,光彩啊!尊贵啊!感到无上的光荣。这是第二十。 第二十一、“念佛天神拥护”:你看,阿弥陀佛光明来照我们,十方诸佛来护念我们,观音、势至来作我们的善友、亲友,诸大菩萨象影子一样跟在我们后面,连这些天神、善神,他们也不甘落后,也要恭敬你,为什么?因为你很快要到西方成佛了,所以,他们敬法重人都来保护我们,天神也来拥护,这个都有经文为证据的。 第二十二、“念佛是芬陀利华”:这个也是在《观经》里边讲的,释迦牟尼佛赞叹念佛人:“若念佛者,是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我们在人里边、在大众中被人瞧不起,“这老太婆,头发花白了,脸也皱了,文化也不多”,被人家所嫌弃的,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士。只有谁,你儿子、你孙子在喊你,为什么?老太婆,之所以不嫌你,因为你还有剩余价值,“你还可以给我抱孙子,如果到你抱不了孙子的时候……”,要是儿子不孝顺,连儿子都嫌弃你,说:“你是老了,又不能够什么什么……”,不孝顺的孩子就会嫌弃老人。当然我们念佛的人,家里的孩子都是有教养的,应该不至于如此。总之,我们在这个世间,自己就感觉到“年纪老了,不如年轻人了,我们是退居二线了,我们是退下来的人了,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是枯黄的草了,不象人家长得正绿的草;我们是那掉下的叶子,是秋天里边秋风当中的一个老丝瓜……”你看,秋风吹过来,有一根老藤,有一个丝瓜,又老又歪。人家摘丝瓜,就不看这个老的,要看那个嫩的,“那个嫩丝瓜有营养。”“哎呀,我们没人要了!”但是,阿弥陀佛说:“你是人中芬陀利华。”十方大菩萨有眼睛:“你念佛,择优录取。”首先把你摘取,佛光摄取到极乐世界来。那不念佛,他再怎样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的烟云,甚至在那里造罪造业,还要堕落,被阎罗王“摄取不舍”──麻烦了!所以,念佛很殊胜,芬陀利华。 第二十三、“念佛人中最上”:这个是善导祖师的解释,是人里边最尊贵、最高尚、最第一的,虽然我们是畏畏缩缩的,个子也不高,文化也不多,智慧也不大,钱也挣得不多,但是,我们是人中最上──好啊! 第二十四、“念佛能灭重罪”:连生死罪、谤法罪──最重的罪念佛都能灭掉。其它修持法门,或能灭轻罪,或能灭重罪里边稍轻点的,不能灭谤法之罪。念佛不一样,所有重罪、轻罪通通灭除。所以,念佛超过余行。 第二十五、“念佛自增多福”:念佛──说这个都是讲往生,对现生也很有利益,你不求福报,自然增加种种现世的……门庭兴泰、身体健康、子女贤孝……所谓“自增多福”。其它法门,只有一种法门感果的功能。可是念佛如同太阳催生万物一样,可以催生一切善根。 第二十六、“念佛国泰民安”: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我们整个家庭都蒙受阿弥陀佛的佛光,一家蒙福──一人念佛,一家蒙福;不仅这一家得到好处,甚至国家、世界和平,我们都可以做贡献、做利益(我们会说明的),“国泰民安”。 前面都是指念佛的殊胜利益,下面,念佛不仅这么殊胜,还容易,如果很难,也不殊胜。 第二十七、“念佛不受时限”:没有时间的限制。其它法门就有时间限制。 第二十八、“念佛不受机限”:不受根机的限制。其它法门有根机的限制,或者善机能修、恶机不能修,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智者能修、愚者不能修……而念佛法门没有一切限制。 第二十九、“念佛不受缘限”:没有任何机缘、场所的忌讳。如果修行圣道法门,往往还有忌讳,如果你弄得不好,还要招罪;但是,如果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状况下不会招罪,没有忌嫌,百利而无一害。 好!我们下午再学习。 (“阿弥陀佛。”) 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