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正行与杂行──善导祖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二)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请合掌 请放掌 善导祖师对于往生之行,大分二类: 一类是依据我们净土三部经所展开的五种正行: 读诵净土三部经──读诵正行; 观察极乐庄严、欣慕极乐净土──观察正行; 专礼拜阿弥陀佛──礼拜正行; 专口称弥陀名号──称名正行; 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赞供正行。 除此之外,称为杂行。 正行又分为二类:以第四的称名正行作为正定之业;其它四种称为助业。 【五番相对】关于这“正杂二行”,法然上人又给它解释为“五番相对”。今天我们先学习,这个叫“五番相对”,就有五种相对应。 第一、叫做“亲疏对”。“亲”就是亲密;“疏”是疏远。是说修正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很亲昵;修杂行的人,和阿弥陀佛疏远、不亲、比较疏。因为修正行,他都围绕着阿弥陀佛,五种正行都围绕着阿弥陀佛,比如说读诵净土三部经,总是向往极乐庄严、弥陀誓愿;读诵其它经典,这就疏了,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亲密的关系了,从道理来讲是如此。 所以,善导祖师在《观经疏》里边自己也解释说: 众生起行, 就是我们修持,“起行”。 口常称佛, 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 佛即见之; 你口中常称佛,佛就听到了,我们哪怕声音念得再小,佛也听到;你心里面念,佛也知道;身常礼拜佛,佛也看到。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身、口、意三业。 众生忆念佛者, 佛亦忆念众生。 我们忆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光摄取我们,彼此相忆念。 彼此三业, 不相舍离。 众生三业和弥陀三业不相舍离,这个就是叫做“亲缘”。就是我们和阿弥陀之间很亲。 如果修杂行的,当然就不这样了,修杂行,“口不称佛,佛则不闻之”,你不念南无阿弥陀佛,祂就听不到你念了;身不礼拜佛,佛则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则不知之。这样,“彼此三业常相舍离”,这样就称为“疏”、不亲。 第二、叫“近远对”。“近”和“远”。 因为前面讲:如果修正行之人,和阿弥陀佛“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 一个是“亲”和“疏”,第二个是“近”和“远”。 “近”,专修五种正行之人,阿弥陀佛常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这个“远”和“近”相对来讲。其实,我们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口中称念弥陀名号──在《观经》里讲: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凡夫与弥陀成为一体。 修正行的人,和阿弥陀佛很临近,如同《观经疏》所说的: 众生愿见佛者, 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我们常修五正行,愿见阿弥陀佛、口称弥陀名号,阿弥陀佛“应念”,应你的心念、应你口称阿弥陀佛──在《观经》的下品上生当中,这个造罪众生口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阿弥陀佛现在他的面前。所以,善导祖师就解释说:“应声来现”,应着你念佛的声音,阿弥陀佛就来了,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我们大家说:“哎!我现在念,佛也没看到啊!”是因为我们时节还没有到,因为我们也没有三昧定力。佛就是来到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不到。所以,源信大师就讲: 烦恼障眼虽不能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身。 我们的心被烦恼所遮盖,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佛就来了,但是,我们现在肉眼凡胎,还看不见。 到临终的时候,临终就不一样了,临终我们身体要报谢娑婆,所看见的境界……如果不求往生的人,他就一个眼看阳间,另外一个眼就看到阴间了。我们活得好好的,阴间也看不见。但临死的时候,阴间的景象,冤家债主围绕在身边,都看到了。 其实,这个冤亲债主,也不一定是到临终才来,平时往往得了一些疑难杂症、一些怪病、虚病、莫名其妙的病,多数都是冤业而来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寻伺报复,但是我们看不见。 可是临终就不一样了,阳气耗散、阴气盛,这样就看到阴间的景象。 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向往极乐世界,业感成熟,临终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了。所以,极乐景象、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临命终时就看到了。 所以,这个叫做“近远相对”。“远”,杂行之人,佛则不应念、不现在目前,故名“远”。 第三、“无间、有间相对”。 “无间”,修正行的人,与阿弥陀佛忆念不间断。他有忆念,就忆念阿弥陀佛,不间断、夹杂其它的行法,这个叫做“名为无间”。 “有间”,修杂行的人,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杂行的人,多多少少他也念阿弥陀佛,不过,他念佛少,或者不纯粹,他杂有其它的行法──念佛的时候就念佛了;不念佛、修别的法门,这个就间断了,所以叫“心常间断”。 第四、叫做“不回向与回向对”。 修杂行的人,善导和尚说:“虽可回向得生”。 修正行的,其实,修正行念佛,即使不特别回向,也可以往生。 修杂行的人,如果不特别回向,就肯定不能往生。所以,我们昨天也讲过了,修这个定散二善要“回斯二行,求愿往生”。 如果弘愿,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自然往生。因为我们五种正行,心都是向往着极乐的。 所谓“回向”,是回转、趋向。你这个心的方向不是向着极乐世界的,这个行法所引导的力量、所感应的果,它不是往净土的,这就要回转、趋向,这叫“回向”。 比如我诵《普门品》、我诵《金刚经》,不回向是没有往生份,那我就回向求生极乐。 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众生在这边,那一头就是极乐世界──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好像是一座桥梁的两个桥墩子,一个桥墩在娑婆,一个桥墩在极乐。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顺这个桥,上这个桥,桥那一头就是极乐世界,没有拐弯的──“不回向”。 善导和尚说:称念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回向:“南无即是归命”,这“归命”当中有“发愿回向”。 当然,可能有人怀疑了:“师父!我念佛还要不要回向?” “回向”有种种含义: 一个就是……比如说:有人只求世间福报、不求往生极乐,那这个就要回向,因为你这个方向不正确。就是把念佛……这句名号,本来就是往生西方来用的,结果你把它用来修世间福报,所以要回转过来,回到它本来正确的方向,求生极乐,这个应该这样;我们已经愿生极乐了,这个心愿就已经有了。 第二,作为做功课,每天早课完毕,或者晚课完毕,也可以以功课的这种仪规,念一个《回向偈》,也可以。 其实,我们每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都是向往极乐净土的,这样就是念念都在回向当中,不必要另外再回向。 还有的莲友,他念个三、五分钟的佛,就来回向一次,每天回向几十次、太多了!这个就没有必要,这个耽误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就念一句佛。 第五、是“纯杂相对”。修正行的人,是纯极乐之行,我们都讲过了,这五种正行都纯粹地围绕极乐,不夹杂。 修杂行的人,他这个行业,不是纯粹通往极乐的,是杂于人天、三乘,亦通于十方净土,所以叫做“杂”。比如我们所修的一般的世善,它本身是通往人天道;我们修行其它的四谛法门、六度万行,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乘;或者我们念其他佛菩萨名号、修其他佛菩萨法门,通于他方净土,这个就显得杂。不像五种正行,完全是通往极乐世界。 这个是五种相对。 总结一遍: 修正行的人与阿弥陀佛亲;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疏。我们应当和阿弥陀佛亲,所以修正行。 修正行与阿弥陀佛近;修杂行与阿弥陀佛远。我们既然求生西方,应该和阿弥陀佛近,对不对? (“对。”) 修正行与阿弥陀佛无间;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我们应当无间。 修正行即使不特别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因;修杂行,如果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之因,有迂曲。我们应当走直道,修正行。 修正行是纯极乐之行;修杂行不纯。 有这五种得和失,正行有五得,杂行就有五失。这五种失就是说往生不定,到最后就是往生不定;五种得,就是往生一定。 【杂行之人疑惑佛智】修杂行的人,与弥陀疏、与弥陀远。《无量寿经》里边说: 疑惑佛智, 生彼边地。 五百岁不见诸佛。 “疑惑佛智”就是指杂行的人。所谓“佛智”(这是在《无量寿经》里边的经文)“佛智”展开来讲,《无量寿经》说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等等五种智慧,总结起来讲,也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佛的光明、智慧的名号。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是阿弥陀佛的智慧,是超越十方诸佛的誓愿,超越十方诸佛的光明,唯有阿弥陀佛有此誓愿光明,这个就是阿弥陀佛不共的智慧,祂度众生的智慧、善巧。佛智就是指专修念佛必定往生!你能相信这一点,这个叫做“明信佛智”。对这一点信不深、信不过,认为说“单念佛,太容易了吧!太简单了吧!”不知道这是佛智,认为说“太简单了!一定要加上我这样地修、那样地修才可以往生”,这个叫“疑惑佛智”。疑惑佛智,既然跟佛之间有疑惑了,就不亲了,就疏了,对不对? 像大家过家庭生活,本来夫妻之间应该彼此相信,一个家庭应该是互相信任、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结果彼此猜疑,你怀疑我、我怀疑你,“你是不是避着我存小钱?你是不是违背我在外面有其它的不好的行为?”如果有了疑惑心,这两个就不亲近了,就疏远了,就隔开了,吃也吃不到一块儿,说也说不到一块儿,住也住不到一块儿了,最后就分了。 如果我们心中对阿弥陀佛这种慈悲智慧有怀疑,很显然就疏远了。在这个世界疏远,到极乐世界,还在莲花里边,五百岁不见诸佛。因为现在你就不敢跟阿弥陀佛直接照面,就隔了一层、挡了一层──是我们的疑惑心这种障碍,让我们五百岁不见诸佛。怎么才能见到诸佛呢?要忏悔,“哎呀!我错了!”如果能够真心忏悔,也可以花开见佛。 杂行人就属于“疑惑佛智”,就跟阿弥陀佛不亲而疏、不近而远。在这里如此,到了极乐净土还隔着,这样不好。 我们到极乐世界,愿不愿意快点见佛啊? (“愿意!”) 对啊!愿意当下见佛,“花开见佛悟无生”,那就要跟阿弥陀佛现在这个因,就要时时、念念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间断,这样就不会有隔碍。如果杂行,你说“我想快一点见佛”,结果到极乐世界,五百岁见不着。 【善导祖师的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专”】下面这一段是《往生礼赞》,在《善导祖师全集》的四百七十九页,这一段文也非常对我们有启发,很恳切。和上面刚才所说的正行、杂行意趣是一样的。 善导祖师的思想,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专”和“杂”,专杂的分判是善导祖师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好像分水岭一样,你要专,就符合善导祖师思想;你要杂,就不符合。分水岭就是一个山,这个山的岭子上,雨下来之后,水有的往东边淌、有的往西边淌,就是一条岭,就分开了。你能够专修念佛的,就往西边淌,就往极乐世界淌;你要杂的,不定,可能就淌到东边去了,这就是一个界限。怎样符合弥陀本愿、怎样能够随顺善导祖师的教导?就看你是不是专修念佛。 当然,专修念佛,我们也说过,善导祖师有“解门”和“行门”:行门,在行持方面就是专;在对佛法的这个理解方面,不偏颇。这叫:行门要专,解门要圆。 【专修百即百生】《往生礼赞》说到专和杂的得失。也讲到专有四得(专修念佛有四种得,“得”是得到的得);杂行就列了十三种损失。“四得十三失”总结起来还是一得一失:专修念佛必得往生;杂修之人,往生不定,很难往生,千中难得一、二个住生,这就失去了往生的大利。杂行之人,即使能往生,也在莲胎之内,又称为“边地”,所以,还是失去了很多利益。我来把这段文边读边和大家共同学习: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前面还有一段文)说如果能像前面所讲的,念念相续,只要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念念相续”,是我们做得来的,不是说“我吃饭了、睡觉了、做事了……其它事耽误了,念不了”,那个是凡夫的生活状况。如果能像上面“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我们念佛,不是说“我念一句、念十句,剩下就不念了”,是一辈子。这个“毕命为期”,是我们内心的信仰自然发动的,也不是说要怎样的努力,这个没有什么努力不努力,我们既然归命阿弥陀佛了,一归就永归;信顺阿弥陀佛,一信就永信。这个是从现在开始,直到命终,自然的一个信仰,发动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代表我们信仰坚定。不可能说“我信仰阿弥陀佛,五体投地,如何的深信。结果,三年之后,我就改了”,这个就不是那回事了。 如果这样专修念佛,十个就十个往生,一百个就一百个往生,一千个就一千个往生。 【专修四得之一:无外杂缘得正念】何以故? 为什么这么容易呢?底下说了四句──四点。第一说: 无外杂缘, 得正念故。 “外”就是外面;“杂”是杂碎、杂乱的杂。你专修念佛,就没有外杂之缘,这样,内心得正念。 什么叫“外杂之缘”呢?这是指修持法门来讲的。有的人讲:“我专修念佛,我的外杂缘特别多啊!你看,我在这里念佛了,他又打电话来了,这个不是杂我了吗?我在这儿念佛了,又什么事儿了……”这个“外杂之缘”是指我们专修念佛,不修持跟念佛法门不相应的其它的经典、其它的法门,没有这样的。不是说“哎呀!你不要念佛了,你何必求生极乐世界呢?跟我去求开悟吧!”这样叫做“外缘”,也叫做“杂缘”。至于说人家敲敲你的门,那个就是你娑婆世界的一种状况,你在娑婆做凡夫,这个就是你的凡夫的生活状况,这个谈不上。所以,“外杂之缘”是相对于修持法门而言的。 既然专修念佛了,我外杂之缘一概摒弃。这样,我内心正念坚固,起念就念三部经、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得正念。 凡夫之人,心是随缘易动,我们的心很容易飘动,不要觉得说“我是一个大菩萨,所以没关系!哪一个道场、哪一个法门我都可以去”,其实这样走多了之后,你心自然摇摆,最好这些缘能够少一点。 这样“无外杂缘”,容易心中得正念。所以,第一句就要让我们摒弃外杂之缘,这样我们心中才会稳定下来。 【专修四得之二:相应本愿】第二、说“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我们专修念佛,顺遂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和阿弥陀佛本愿相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十方的众生,专念我的名号,来到我的净土。”“那我就念佛”,这样跟佛本愿相应,这就能乘上弥陀本愿力,所以必得往生。 第一点、说“无外杂缘得正念”,所以必得往生;第二说“与佛本愿得相应”,所以必得往生。 为什么不把“与佛本愿得相应”放在第一句呢?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啊?这是说明我们凡夫这个心,刚才讲过,心容易随缘而动。你不要讲大话,“我听懂道理了,我知道阿弥陀佛本愿了”,懂得这一点,认为说“我懂得就是相应了”,然后出去,到处去……有外杂之缘,这样反而是漏落了。 应该是在行持方面牢牢地来专修念佛、摒去外缘。只要你专修念佛,自然地这就“与佛本愿得相应”。 这是第二句。 【专修四得之三:不违教】第三、不违教故。 既然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就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了。“不违教”,是指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边教导我们说:上根众生(上等根机的人),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中等根机的人,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等根机的人,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上中下三根都要一向专念。那我们一向专念,随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我释迦佛的本意,是让你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那我们念佛,就随顺了释迦佛《观经》里面的教导。 释迦佛在《弥陀经》里边教导我们说:“五浊恶世的凡夫,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彼极乐涅槃界。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专念弥陀,决定往生。”那我们念佛,就随顺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边的劝导,这样的话,就必定往生。听佛的话嘛! 【专修四得之四:顺佛语】第四点、随顺佛语故。 “随顺佛语”这是指《阿弥陀经》当中的十方诸佛证诚之语。说“十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在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当中,是说六方的诸佛来证明;玄奘大师翻译的是指十方诸佛。“随顺佛语”,因为这些诸佛都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祂们都来证明说:“专修念佛,决定往生,我等诸佛,齐来证明。”我们来念佛,不仅是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也是顺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顺了十方诸佛的证诚。这样,不仅是弥陀,世尊、恒沙诸佛……我们都跟佛心很相应,所以必定往生。 【杂行难得往生】反过来,善导祖师在下面就讲: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有的人,“若”就是假设。假设、如果有人;“欲”是想,想什么呢?舍掉专修。为什么要舍掉专修啊?有几种理由,或者几种心态: 一个是因为不了解教理,不知道专修顺佛本愿、不违教、随顺佛语,不了解这些,他就道听途说了,或者是听人家讲杂修,或者是内心里边自己觉得“要往生极乐嘛!总是要什么都使劲地修才能住生,哪里就靠一句名号就能往生?”不了解教理,自己心中生的一种见解,这是凡夫的知见。这种知见是站在我们一般世间的立场,是世间的一种经验、逻辑,“你要到极乐世界,就应该如何如何……”这是我们也有自力骄慢心的存在。这是一种状况。 再有一种状况,虽然这样听说了,他也不愿意这样做,心里边也不能信顺,还是心中骄慢心起作用。比如说:也都听人家讲念佛好、专修念佛必得往生,他也跟人家这么讲:“哎,你念佛!……我不念。” “为什么?” “我是法师啊!法师能念佛吗?”(你们说法师能不能念佛?)“法师讲经说法,什么都要学,法师能够专门念佛、像老太婆一样吗?” 这个是没有了解,没有透达、了解。 就是说,虽然教别人念佛,自己不念佛,他就认为:念佛法门是给老太婆、给那个没有文化的人,“你来学的;我的根机好……”就对自己看得高了;对念佛法门看得低了。这是一种状况,还是有骄慢心的存在。 善导祖师在这里很恳切地跟我们讲:“若欲舍专修杂业者”,得到的结局怎么样呢? 百时稀得一、二, 修杂业也想求往生的话,一百个里边稀有难得一、二个住生。 千时稀得三、五。 一千个里边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所以,往往大家都讲:“哎呀!怎么愿往生的人多,实际往生的人少呢?”道理就在这里。如果都是专修念佛、信愿念佛不怀疑、信愿专持名号,“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为什么想愿的多,反而落得少?是因为“舍专修杂业”。 【杂行十三失之一:杂缘乱动失正念】善导祖师在底下讲了十三点。 何以故? 为什么如此呢?这样讲,怕大家不信服。底下说: 乃由杂缘乱动, 失正念故。 这是第一点,跟前面相反的。因为总是在杂行杂修、杂缘乱动,念念佛了,又被别的外杂之缘动摇了心,“哎呀!你这样、那样……”这样就是心志不能专一,失去了坚固的正念。既然失去了正念,这一失,底下就通通都失掉了。你失正念,怎么可以得决定往生呢?“正念”就是指正念坚固,称念阿弥陀佛很稳定。结果他动摇了,杂缘──种种外杂之缘,让他心中“杂缘乱动”,动乱、动摇、不确定。 【杂行十三失之二:与佛本愿不相应】第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杂修,不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 阿弥陀佛的本愿给我们搭了一个桥,说:“你到我极乐世界来!”好!给你六字名号一个桥,从极乐世界像放吊桥一样放过来。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念弥陀名号,就乘上这一条本愿桥,就到极乐世界了。 结果你想去,没有乘上阿弥陀佛本愿、六字名号这个桥梁,这怎么能过去呢?既然与佛本愿不相应,这就往生不定了。 就好像过海一样,阿弥陀佛用六字名号大愿船来救度我们,说:“你上我的愿船,我渡你过生死大海。”结果我们自己不上阿弥陀佛大愿船,那怎么能够肯定过大海呢?所以,这个就是第二重损失,“与佛本愿不相应”。你纵有天大的本领,你纵是上根利智,你跟弥陀本愿不相应,这个怎么能往生呢? 【杂行十三失之三:与教相违】第三、与教相违故。 不仅和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也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释迦佛都是佛!都明了众生的根机,说法契理契机)说:“这样的众生啊,要求生净土,要一向专念!”一而再、再而三告诉我们,“不论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所以,善导祖师解释《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文”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 有上中下。 “上辈往生者……中辈往生者……下辈往生者……”是指我们众生的根机各有不等:上根、中根和下根: 随其根性, 佛皆劝以一向专称阿弥陀名号。 临命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不管你是什么根机,都劝我们一向专念。 我们杂行杂修,就跟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殷切的教导相违背了,这样往生不定。百中稀有一、两个,千中稀有三、五个。 【杂行十三失之四:不顺佛语】第四点、不顺佛语故。 在《阿弥陀经》里边,十方诸佛证诚专修念佛的人,说:“我等诸佛齐来证明!”“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虽然净土三部经的宗旨都一致,但是,我们发现三部经在开讲的时候,经相还是有所差别、在相上有差别。比如说这一部《阿弥陀经》,就有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而《观经》和《无量寿经》没有,为什么呢?古德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说《观经》为什么不证诚呢?因为《观经》讲的还不纯粹,它还讲了定善、散善、三福、九品,所以,如果十方诸佛来证诚的话,这到底是证诚哪一个呢?这样就容易混淆。所以,《观经》也不证诚。 《无量寿经》有四十八愿,应该证诚啊!为什么也没有证诚呢?因为“三辈往生文”里边,也附带地讲了“上辈者”是发菩提心、行作沙门……;“中辈者”也还讲到说供灯、散花、烧香、燃灯供佛……也夹杂了其它的行法,所以说诸佛也不来证诚。 而唯有这一部《阿弥陀经》,说其它的种种修持算“少善根福德因缘”,单举这一句六字名号,这叫“正直舍方便”。这样,十方诸佛:“好!畅我等诸佛本怀,能够独显弥陀的誓愿!”所以,十方诸佛都来证诚,最高的、最究竟的、不带方便的来证诚,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说三部经都有证诚,因为三部经是一味的,是一个味道、一个宗旨。既然证诚《阿弥陀经》里边的专修念佛,也就是证诚《观经》“定散二善,导入念佛”,也就是证诚《无量寿经》里边的“一向专念”。不过,从经文的文相来讲,还是说在《阿弥陀经》的经文当中。 所以,第四点,如果我们杂行杂修,不蒙受十方诸佛的护念和证诚,我们违背了十方诸佛的殷切证诚之语,这样往生不定。 【杂行十三失之五:系念不相续】第五点理由、系念不相续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他也念阿弥陀佛,但是他“系念不相续”(因为这五点以下,善导祖师在前面讲“专修四得”没有列,那我把它反过来、比较来作解释,让大家容易理解)。反过来讲,可以说:专修念佛的人“系念相续”。你专修念佛,叫“系念相续”,因为前面讲了嘛!“无间断”。 这个我想打一个比喻。因为很多人说:“这个相续不容易做到啊!” “相续”是各就根机而言,只要你专修念佛,通通叫做“相续”。 法然上人,他理解善导祖师的法语,他说了三点(有三点叫相续)。有人问法然上人说:“善导祖师所讲的念佛是什么样子的?是一念、十念就往生了吗?我就不用念了吗?” 法然上人说:“非也!一念、十念乃临终之机(一念、十念往生,是指那个临终的人,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再念第十一句了、再念第二句了),我等非临终之机,我等是平生'乃至’之机。”因为《无量寿经》里边说“乃至十念”,“十念”在临终,“乃至”就是指平时,那就是毕命为期、念念相续。 所以,这个法门是救度造恶众生、下劣众生。所以,“善导和尚意,以念念不舍为正意,念念相续为正意”。多处解释都讲“上尽一形,念念相续”,这个是善导祖师的本意,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管人家怎么样,我们自己都要念念相续。 又问了:“念念相续不容易啊!怎么能达到?” 他说:“念念相续,各随根机之语”,随着我们根机劝导我们:应当殷勤,不要懈怠放逸。这个是各人不一样的,像吃饭一样,随量而饱。然后,法然上人就又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他说:根据善导祖师的解释,每天念佛一万遍以上,就叫做“念念相续”。这个是在哪里解释呢?善导祖师在《观念法门》当中,他讲“念念相续”,讲到最小的数字就讲到一万声,估计是从这个地方。法然上人说:一天念佛一万遍,叫做“念念相续”。他说:不过这一万遍,不是你在那里一口气念完,然后去打扑克、去逛大街、去玩……那个不叫。这一万遍,要平均分布,从早到晚念,这个叫“相续”。这是一种,大家来衡量。 第二种,如果一顿饭的时间,你能念三次佛(一顿饭大概二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大概七、八分钟、十来分钟念一次佛,一天这样下来,也叫“念念相续”。 他说:众生根机不等。第三点,只要你有愿生心,愿生心如果恳切,自然心中念念相续,“我就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事情放下来了,我这个佛号就起来了,遇境逢缘都想到极乐世界。人家欺负我,我也想到极乐世界。哎呀!极乐世界才好啊!我们罪业深重啊!在这里种种的逆缘……”;顺境,也想到极乐世界,“这个地方再好,总没有极乐世界好嘛!”对不对?所谓“逆境顺境不忘西方,随忙随闲常称名号”,这个是“念念相续”。 我想打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相续”。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可能这个手工活儿,穿针引线的比较少了,但是这个还是懂。比如说我们用一根针穿一条金线,来走一条线过来,我这条线走了五针,或者走了十针,哎!外面有事,我就把这个针放下来,去办事儿。回头过来,我还是拿这个针,还是原来这一条线,我继续往前穿,这个叫不叫“相续”?这叫“相续”嘛!同样一根针、同样一条线,一直往下走。 反过来讲,我拿这根针穿了五针了,出去了,回头过来,换一根针,原来一根金线,我换了一根银线,再来做,这个叫不叫“相续”? (“不叫。”) 专修念佛的人就是这样:比如我们早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半个小时,等于这个六字名号的金线,我们念了半个小时;现在我上班了,在单位我做出纳数钱,我不能边数边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领导说:“多少钱哪?” “南无阿弥陀佛……多少钱?”重数一遍。 特别用功、要注意力集中的,那我们就搁下来了;搁下来,中午下班了,骑上自行车,我就“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那一根线,对不对?还是那个法门,这个就叫“相续”。不用担心,一条线穿到底。 如果说,我早殿的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好!晚上回来有时间,我又去诵别的咒、诵别的经,那等于又换了一根针、又换了一根线,那就不相续了。 底下有很多人点头,因为他们都穿过针、都走过线,“对!这样就好!” 这个就叫做“相续念佛”。 这是我的解释,还是以法然上人那个解释为标准,因为是祖师大德,我这个是供大家来理解。不要心中说:“哎?我这怎么相续?我睡觉睡着了,这还叫相续吗?”睡觉嘛!谁不睡觉呢?凡夫都要睡觉,睡醒了再念,就是相续。 【杂行十三失之六:忆想间断】第六点、忆想间断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为什么往生不定呢?他忆念阿弥陀佛有间断,有间断就不定了;专修念佛之人,忆想不间断。 这个也要打比喻(就跟刚才讲的穿针走线的比喻类似),织布的比喻。我打的比喻现在少,就是织布机,过去纺线、织布,织一匹布,梭子走来走去。比如说这块布是纯白的布,我织了一半了,现在有事走了;回头过来还是按照白线再往下织,这一条白布中间就没有间断,对不对?如果说这一条白布,回来织的时候,用一条黑线上去了,织完一看,断了,白的一块,中间一块黑的,是不是?这就间断了。这是个比喻。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穿梭织布状)好!我们去做事儿了,或者睡觉睡着了;起来了,还是接着来,还是纯白的这一块布。 如果起来了,又修别的法门了,安别的线,黄的、黑的来织,这个白布中间就间断了。 所以,我们专修念佛,只要你专,你就是不间断。这是第六点。 【杂行十三失之七:回愿不殷重真实】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说杂行杂修的人为何往生不定,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两个呢?又有第七点的损失了:“回愿”就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杂行杂修,他当然也愿意往生了,他虽然愿意往生,但是不殷重、不真实。“殷”是殷切;“重”是深重。 专修念佛的人,回向往生净土就殷切、真实。 何以见得杂修的人就回向不殷重真实呢?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从我们能回之心,一个从我们所回之行。 能回之心不殷重,就是说“我想回向求生极乐”这个心,因为在杂行的时候,它有间断、它不相续。我们既然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这个心殷重的话,我们是不允许它有间断和不相续的,对不对?你既然会有间断、有不相续,说明你不把它当那么很重要,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就好像我们一个人对某种事特别注重它,我们心里边念念就会想到这件事情,都不愿意听到对方说的话不满我的心意。比如我们对我们的儿子很挂碍,总是听到人家赞叹他,心里就高兴!其实也知道自己的儿子也没那么好;如果人家有半句讲他不好,心里就很难过,就是我们对他心里面看得很重。 我们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一个真心愿意往生的人,总是希望心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间断,也不会用其它的法门来夹杂、干扰。既然还有其它的行持来夹杂、干扰,把这个时间还能够分开,分一点给这个法门,再分一点给那个修持,阿弥陀佛只分一点点,说明你这个心不殷重。心如果果然殷重,就会把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我们所有的时间,只要有时间,我就念阿弥陀佛;只要有修持,我就围绕极乐世界,这样才代表我这颗心很殷重,就没有分心。这是从我们这个心上来讲的。 再从行上来讲,杂行的人,他回向(念佛当然不必说),他种种法门修持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但是,所回之行不真实。因为这个是杂行,从我们凡夫份上来讲是有漏的,不管你修什么行,都是有漏的功德,有漏的功德不真实。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说,功德有两种:一个叫“不实功德”,一个叫“真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以凡夫有漏心、有漏作为的人天诸善──我们还没有证得诸法实相,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伪性、颠倒性、轮转性,这个是不实功德,不真实的。 第二、叫“真实功德”。什么叫“真实功德”呢?菩萨证悟诸法实相,从清净心而起的清净之业,菩萨清净之业所成就的功德,叫“真实功德”。 法藏菩萨大愿业力所成就的六字名号,这个是不是真实功德?毫无疑问!法藏菩萨心中没有任何的尘染,无起无作,顺法而修,所谓“顺法性”,能够牵引众生,令一切苦恼众生往生净土,进入毕竟清净的境界。这个叫做“真实功德”。 杂行的人为什么往生不定?我们所回向的这个行,是“杂毒之善”,(善导和尚又称为“杂毒之善”),夹杂了我们的贪嗔痴三毒的毒素,虽然是善法,但是不是纯善。我们还是凡夫,有贪嗔痴性,所以这样叫“杂毒之善”、“杂毒之行”。这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善导和尚说:“此必不可也。” 欲回此杂毒之行, 求生彼阿弥陀报土, 此必不可也。 这个杂行,想到阿弥陀佛清净、无漏、无染的报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不可能的,因果不相吻合。 所以说这一点,杂行的人叫做“回向发愿不殷重、不真实”。 专修念佛的人,又殷重、又真实。为什么?“我只要有一点点时间,我就来念佛,我只有这么大能力了,尽到力了,尽到心了。”并不是说有时间去贪心、贪玩、修别的法门,分散精力。身口意三业一心向往阿弥陀佛,专修专念,心就是殷重的。 所修行的功德,是真实功德,因为我们念的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阿弥陀佛果地所成就的功德而回施给我们,这个是真实里边的最极真实,所谓“无上清净摩尼宝珠名号”,具有无量功德。所以,专修念佛的人“回愿殷重真实”。 同时,也是因为我们念的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如果从佛的角度来讲,是阿弥陀佛回愿给我们的,说:“十方的众生,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法藏要成佛,要做为大施主(大施主就是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他们什么呢?布施他们六字名号的功德法财。”所以,是阿弥陀佛回施给我们的,阿弥陀佛的心特别的殷切、特别的深重,阿弥陀佛的功德真实不虚。 我们仰仗这样的心、仰仗这样的行,阿弥陀佛的愿,成为我们的愿(祂愿我往生,我愿意跟祂去);阿弥陀佛的行(六字名号的无上大行),成为我们的行。所以,凡夫──不会修行的人,而拥有佛的修行,就是这个法门。 我们没有修行,六度万行一样做不来,但是,我们可以拥有阿弥陀佛的修行。只要我们信愿心中,动动我们的口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哎!阿弥陀佛的修行成为我们的修行。 各位有没有修行?你们有没有? (“有!”) 有啦!有大修行啊!我们自身没有修行,但是现在,我们有阿弥陀佛的修行,在哪里? 我刚才问大家,佛的修行在哪里?“在这里、在那里……”你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对!我们有佛的修行,在哪里?在“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天天念佛、常常念佛、时时念佛,佛光环绕我们,佛行满在我们的心中。 所以,善导祖师才说:归命弥陀者,“南无”就是归命,“阿弥陀佛”就是你的行: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这个妙啊!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一个跛脚老太,走路一崴一崴的,但是,她一坐上船之后,船的行就是她的行,是不是?“这个船有多大的力量,我就有多大力量;船能乘风破浪,我就能乘风破浪;船能一小时八十海里,我就一小时八十海里;船有多大的浮力,我就有多大的力量。” 我们乘上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大愿船,阿弥陀佛有破除烦恼的力量,我们就有那个力量──我们靠着祂嘛! “哎!我没有啊……”你想到你没有的时候,等于你从船上跳到水里去了,你当然没有嘛!──船有!你靠到船就有了。所以说,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你根本不用害怕,都通通交给阿弥陀佛就好了嘛!烦恼又有何妨呢?如果我们自己修行,不要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一个小烦恼就把你打翻了;如果我们念阿弥陀佛,不在乎它,反而这样,我们心中更踏实下来。 有法师告诉我说:“我母亲听到法师你这样讲,她现在回去念佛,念得特别轻松。她比以前念得多多了,自自然然,想起来就念。不光是一个人,好几个人都这样。” 这个确实如此。我们内心安然无惧,活在弥陀的光明当中,自由自在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是想念佛、想往生,就怕不能往生,现在说“能往生!念佛必定住生!”她心中的担子就放下来了。 第七点很重要,我们念念称名,也念念回愿,“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当然,这一点我还要说明一下,不是我们每念一句佛,心中想到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不要头上安头,不必再加这一个念头,你只要念这一句佛就好了。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你坐在船上面,也没有必要老是说:“我要过海、我要过海……”我们就是为了要过海才上船的。坐在船上,念念之间就是过海。 我们就是为了要到极乐世界去,才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都是要奔往极乐的。不要念一句再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要到极乐!南无阿弥陀佛,我回向发愿……”这个时间都拿来念佛就好,这叫念念称名,念念回愿,是自然在这句名号当中就包含了信愿行,都圆满具备了。这样的回愿,是赖佛力的缘故、倚仗佛力,所以真实不虚。佛心也殷切,佛的六字名号真实之行不虚假。这是第七点。 好!这堂课时间又到了。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