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第7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

第7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净宗师父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难信之法、难说之法】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净土法

第7讲:自力与他力——昙鸾大师释“自他二力”而贬自力乘佛力(二) 

净宗法师2006年9月25日讲于长春般若寺

【难信之法、难说之法】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请放掌

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说是“难信之法”;同时,也说这个法门是“难说之法”:十方如来──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释迦牟尼佛自己就很感叹,说:“我释迦佛的智慧,来说这么一个法门,都感觉很难说。”怎么难说呢?佛当然无碍辩才,没有难说,主要是众生的根机万有不等,你说东,他就西;你这么说,他那么理解;你那么说,他这么理解。所以,有时候会产生误解。

我们在这里,这两天以来引用有关的佛经祖语,跟大家介绍这个法门的特色,大部分的莲友都能够顺着法义来如理思维,也不排除有少数莲友心中有一些固有的观念。听到净土法门这种解释,还站在原来通途教法的立场来思考,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一关突破不了,可能在他心中引起一些纷争。所以,也有一些提问,我觉得还是没有把法义深入明了。当然,这个都是正常现象,我们继续来听闻、继续来深入思考,总能突破这一关。

经常有人问:“师父,你讲专修念佛,我们能不能诵《地藏经》啊?要不要诵这个经、那个经?用不用持戒啊?”等等讲这些。

这些话问多了之后,确实我能够深刻地感到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很难说”。你问我说“这部经典能不能诵?”佛的经典,谁能说不能诵!

就是说,看你是为了什么目标。我们问问题,就要盯住一个原则,如果你说:“师父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一定要诵这部《地藏经》?不诵就不能往生吗?”

我就明确地告诉你:“你不诵、专念佛,肯定能往生!”

你又说:“师父,我还想诵几遍,能不能诵?”

“可以诵!想诵几遍就诵几遍。”

“哎呀!我心里有固定的愿望,每天诵一遍,以此作为往生正业……”

那我就告诉你:“这个不能作为正业,这个是杂行。”叫你明确。

含糊笼统地说:“我能不能诵啊?我要不要持戒啊?”大家说念佛人要不要持戒?

(“要!”)

回答得好!持戒、不持戒,是相对于受戒、没有受戒而谈。受了戒的人,要不要持戒?它跟你念佛往生不往生有什么关系呢?你受了戒,就应该持戒!这是我们一个最基本的本份要求。比如我们出家人,我们剃了头、穿了出家衣服,就有我们出家人的规矩来遵守;你是人道的众生,即使释迦牟尼佛没有给你说五戒,你也应当遵守仁、义、礼、智、信,不然就是畜生了,畜生没有仁、义、礼、智、信(它是畜生道,披毛戴角,它就这样,按照它的习性乱来)。你既然是人道,这就是人道的规矩,你身为一个人,自然的就有人道的规范;你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你就有国家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就要遵纪守法,你不遵纪守法,就有国法来制伏你;你作为一个佛弟子,就应该断恶修善,这是我们基本的要求。

只是我们在强调阿弥陀佛本愿他力救度的时候,是要说明什么呢?是要说明:排除心中固定的见解,说“我如果达不到清净持戒,我念佛也是白念,不能往生”,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反过来讲:“念佛都可以往生,无所谓、受了戒、也破戒、不用持戒”,这样的讲法,历代祖师没有哪个这样讲,当然我也不可能这样讲,在佛的经典也没有这样讲。

所以,不要偏于两边,两边都是错误。

一边说:“如果持戒不清净,不能往生。”对不对?对呀?“如果持戒不清净,念佛不能往生”。对不对?不对!即使持戒没有清净,你专修念佛也能往生。如果持戒不清净就不能往生的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有欲哭无泪。持戒清净谈何容易?你真正去持戒,就知道不容易。以戒法来要求我们,像我们老法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行持上要求很严格,才知道多有毁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这个末法时代,只有这个法门来救度我们。

我们反过来,“反正也不要求,所以,只要念佛、无所谓、随便乱来,受了五戒也不持戒,受了菩萨戒也不持戒”,对不对?肯定就不对了!

所以,我们念佛法门,我觉得这一点非要讲,是有一点缠绕,所以释迦佛都感叹,说是难信之法、难说之法。

善导祖师他就说:“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一向”就没有两向、不纷争,因为如果你一定要这样分解,就容易起矛盾,“持戒”、“不持戒”,这个都是分成两向了,你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你是男人也好、女人也好,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你念佛是必不可少的,这叫“一向专念”。

我知道在座有很多受在家菩萨戒的,已经受了在家菩萨戒,我们就有了规范和约束,我们在念佛的道路上,只能做一个更好的在家菩萨自律自己,我们原来都已经受在家菩萨戒了,为什么念了佛之后,反而障碍你守菩萨戒呢?念佛能障碍我们持守菩萨戒吗?不可能有障碍啊!那是我们本心在放逸当中。你的心不在佛法当中,就像我们两只脚,重心不在念佛,在五欲六尘,然后找种种理由,为自己放逸作恶、为自己种种的过非寻找掩饰,这些是不对的。

还是善导和尚、弥陀化身他有智慧,他说“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杜绝了种种的议论,无论你什么来,给你回答“念佛”,这就好了!你谈的是是非话,和这个不相关。你问的这些是非:“哎!师父,我要不要刷牙?”我不管你刷不刷牙,你要念佛。

至于你回过来,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说:“为了卫生的原因、健康的原因,要不要刷牙?”那就有道理了,那就应该刷牙。

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我们有人道的标准、有人道的规范、有人道的伦理道德,这是我们应当持守的,这个不用佛来讲,我们都应当这样做;作为国家公民,我们有持守法律、遵纪守法的义务;作为我们佛弟子,我们有依教奉行、持守众善,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一个心态和行持。如果我们已经受了在家五戒、在家菩萨戒,我们就按照我们受戒的身份来念佛。同时,不要障碍人家,“哎!你没有受五戒,你念佛白念啊!”经典没有这样讲。我们自己自律可以严格;对人家,我们要按照佛法的规矩来谈。这是一点,稍微有点感想。

因为有些莲友会问到,我想现在还不急于系统地回答。再继续地听闻。我所讲解的,都是有依据、有来历的,听到这个程度,我们心中的疑团会起来,会堵到这个地方,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总结性地作一个系统的解释,然后把它打通。就要我们大家觉得:没有妨碍。念佛尚且不妨碍你士农工商的工作,怎么妨碍你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呢?这个反而是应当鼓励的,也是应当要求的。只是有一种,认为说“我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往生,念再多的佛也是白念”,这样就会障碍很多人。而且我们本人也并不是清净持戒的,你不是骄慢吗?我们本人真正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吗?如果以这个为标准,谁达到了呢?

虽然没达到,像孔子所说的,“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虽然没有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我向往这一点,在知见方面是正的。”佛法讲:“宁可破戒,不可破见。”(清净持戒当然更好了),如果说戒破了,但是见解不能破!佛法的正知见特别重要。

心中一方面更加觉得惭愧:“哎呀!以我这样内心的恶性、恶习、恶烦恼、恶众生,以我本身的因果报应,应该是六道轮回的;如此的众生,弥陀救度我。”反过来,惭愧、忏悔,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善导祖师就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每一念、每一念体悟到:“我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众生,还谈什么呢?在这里谈是谈非?'我想把大家的口封起来’,有这些时间来谈论是非,不如拿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了解自己的根机】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我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不讲过分的话。往往我们对自己并不能有明确的了解,我们要依照经文来对照自己。

学习净土法门,首先第一点:要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机。在《无量寿经》里边,有“三毒、五恶”这一段。这一段简略讲有两种意趣:

第一、是希望我们能够防非,就是贪嗔痴三毒、五恶,是世间的恶业烦恼所造成的,应当戒防。

第二、说明我们众生就是这种容易放逸造恶的众生,除了念佛法门,别无它法可以得救。

《无量寿经》里边有三句话来形容我们众生的状况。

心常念恶。

口常言恶。

身常行恶。

身口意三业都不清净。心里边念念所起,念的是恶业;口中所说的,是恶语言;身业所行的,是恶的行为。

《地藏经》里边说:南阎浮提众生,恶性骄慢,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在《阿弥陀经》里边,说我们净土法门,是大觉世尊“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么回事?这是佛说的吗?”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

【抑止门、摄取门】 

《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所以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么解释?

善导祖师就用两种方法来说明,叫“抑止门”和“摄取门”。

什么叫“抑止门”呢?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罪业,如果造了五逆罪、造了谤法罪,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啊!这是决定要堕落地狱的罪业,堕落无间地狱,可能直接就堕落了。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哦!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哦!”所以,给我们一个警惕心和预防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么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准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么不拿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的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你实在做不到。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个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准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准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准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准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做”,你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造十恶罪有什么关系?”

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

那《观经》为什么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所以,佛的大悲不舍,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舍,还要摄取。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么胡来。”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对我们现世的安乐、未来的解脱,都有障碍。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

佛永远没有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我想还是打一个世间的比喻:像父母对儿女,也是有两个手段,叫做“恩威并施”,“恩”就是给你好处,怎样的爱护你、关心你、慈悲你;“威”就是对你有所要求:“告诉你,好好上学!你上学不能迟到、不能调皮,上学迟到、调皮,回来你看我不把你屁股揍烂!”我们会这么讲,对不对?讲完之后,小孩子他还是调皮。为什么父母这样讲?知道小孩就喜欢调皮,知道他调皮,还要抑止他,为什么抑止他?正是因为知道你调皮,所以事先给你讲。

如果你这个儿子又孝顺,从来都守规矩,你就不用跟他说:“哎!不要上学迟到,迟到我揍你……”

“哎!妈妈,我从来不迟到,你怎么要说我迟到?好像鼓励我迟到……”

就知道:你老调皮。“哎!迟到回来打烂你的屁股!”

好了,他今天又迟到了,你果然把他屁股打烂吗?你还不是说:“哎!怎么回事?又迟到了!”打下去,还不舍得打,“我告诉你啊,明天再不可以迟到了!”

所以,没有犯过失之前,父母都希望他好;但是犯了之后,还要有方法,能够关爱到他。

如果这个小孩子,他误解了──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完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不敢回去了,我回去之后,我爸爸要把我屁股打烂了”,晚上不回来,躲在外面。你说他爸爸伤心不伤心啊?就要到处去找他,还要到公安局去报案,“我的儿啊!你在哪里?我不该说打烂你的屁股,吓得你不敢回来了!被人家抢走啦!”是不是爸爸难过?结果他自己在外面躲着,越想越觉得:“对啊!我不能回去啊!一回去我爸打我”,这样,父子的心就背离了。

爸爸讲这个话,不是真的把你打烂,你要能够理解:“爸爸我错了!我今天上学迟到了,我保证明天不迟到了,求你原谅!”这样不是父子就团圆了吗?不是一团和气吗?好了!父亲就原谅你,你还照样回到你的小卧室,睡在你那个温暖的小床上。这是第一个误解的孩子。

第二个误解的孩子,“反正我爸爸很慈爱我,所以,听你的话,我听到当没有听到,叫我不迟到,我偏偏迟到,叫我上学不调皮,我偏偏调皮”,这样爸爸能高兴吗?可能真的有一天要揍你了,因为你确实太不听话了,你太不了解父母的慈悲心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佛弟子,对于阿弥陀佛无有条件、彻底的慈悲,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可以放逸懈怠,也不可以自局其分,担心、恐惧、害怕、离开……好像世间讲的父子亲爱的关系,成为两家人一样,分为两片。

这两种人都是不能够体会父母的心肠,不是那么很孝顺。真正孝顺的人,就是说:“我虽然有过恶,但是父子关系不改变,我尽量改,我改不了的,请父亲原谅!我尽力做。”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明白吗?我深怕大家听不明白!听不明白之后,我某某人被误解倒没有关系,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如果阿弥陀佛这样慈悲救度的法门被世间人所误解,这个是我心中最难过的事情。

【正确地闻法】 

所以,希望大家听法,要正确地闻法。我们如果作为一个佛弟子,从我们所见到的状况来看,也确实有误解。这个地方念佛法门能不能迅速普及,往往不在于你这个法师讲得好不好,倒是在于:法师讲法之后,你听法的人做得怎么样。人家看到你听法之后,原来念佛,现在更精进;原来没有吃全素,现在吃了全素,人家说:“哎!这个法师讲得肯定对,讲得很好,既能够安心往生,又能够世间善法、佛的戒律能够尽量去做”,这样就会引导大众来学习。

“你看,他本来是持五戒的,现在他一戒也不持了”,人家不说你错,“肯定是他师父告诉他错了!”结果就给我们背了黑锅了。然后说:“这个法门不能学,这个阿弥陀佛本愿是错误的!”你看!引起人家谤法的因缘。

所以,作为佛弟子,每一个人都要深刻地警惕和觉悟,我们的身心行为,我们的言行举止,要能体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落实在我们身上的形象。

【祖师对自己的评价】 

不要说我们这么一个通身业力、满身罪业的凡夫,我们历代的祖师对自己都有一个评价,我现在来宣读几段,作为比照。或许有人觉得:“你是你,我是我,我的根机不错……”我当然没法比。我们看看祖师。一个引证的是善导祖师,我们前两天也提到过,就简略地读一遍,善导祖师说他自己:

“我决定深信我善导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未来无有出离之缘。我只有乘靠弥陀大愿业力,往生西方净土”:善导祖师说他没有出离之缘,要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道绰大师,他说自己怎么样呢?他审量自己的根机,和当时时代的人,他说:如果讲大乘佛法,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讲真如、讲实相、讲佛性、讲空性、讲法性……这些都是名词,讲的是一个道理,这一点:

“大乘曾未措心”:“措心”,就是说我们的心……“措”就是放,你根本就放不上去,你起心动念都是错的,远离实相法,都是在执著当中,这叫“大乘曾未措心”。

那么,小乘怎么样呢?

“无论道俗,未有其份”:以道绰大师说唐朝时代的人,不管出家、在家,要得小乘四果阿罗汉,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有份的。

小乘法门不行,那么人天、法呢?

“纵有人天善果,皆因五戒十善,能招此报”:是因为我们修行五戒十善,招得人天的善果。

“然持得者甚稀”:这个有,但是也很稀少,能够如法如理地行持五戒十善的,稀少、稀少。佛在经典里讲,我们一失人身之后──大家在座的有几百位,如果按照我们自力修行,下辈子投胎再做人的,如果有一个的话,就算是不错了。

佛有一次跟阿难在一起,佛就用指甲在地上刮一点土起来,说:“阿难,你看看,是我指甲盖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

阿难说:“世尊,指甲盖上的土一点点,大地的土无量无边,怎么能比啊?”

世尊讲:“阿难,众生苦恼,罪业深重,一失人身之后,再得人身的人,如同爪上之尘这么少;一失人身之后,到三恶道去的人,犹如大地之土那么多啊!”

你看看!得人身、再得人身,多么的困难!非常的不容易。所以,道绰大师就说:“持得者甚稀。”

好了,大乘佛法没有措心;小乘佛法没有其份;人天善法,持得者甚稀;讲造恶呢?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用这个名词来形容我们内心起恶造罪。如果讲起恶造罪,我们凡夫勇猛得很,像刮大风、下大雨,像“暴风驶雨”一样,这是我们的本来面貌,所谓“行善乏力”。

所以,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劣等的根机,更要仰投弥陀的誓愿。这是道绰大师。

我们看昙鸾大师,我们刚才说了,前面介绍过“自力与他力”,他有四句偈子:

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

足系六道滞三途。

他说:我昙鸾从无始劫以来,“我从无始循三界”,都在三界里边循环打圈子,从来没出去过,转来转去,转来转去,都在三界之内。

“为虚妄轮所回转”:什么叫“虚妄轮”?我们本身这个心,妄心用事,我们所造的业,都是虚妄,没有一点真实,所以“为虚妄……”,虚妄像轮子一样,“所回转”,老在这里边,六道轮回、不能出离。

“一念一时所造业”:一天有八万四千念。我这一个念头之间,我这一刹那、一时之间所造的罪业,能够达到什么结果?

“足系六道滞三涂”:这一念一时所造的罪业,都足足地能把我捆绑在六道之内,把我限碍在三界之中,何况我们念念所造之业,怎么能够出离?

所以,这些都是祖师推心置腹,尤其我们净土门的祖师,挖肝剖心地说:“是这样的凡夫啊!你要认识到啊!你要仰靠佛力啊!”

近代印光大师,说的话也很干脆、明了,他说:“我印光是个粥饭僧、只会吃点闲饭,是个业力凡夫,如果阿弥陀佛大愿接引,往生西方,下品下生我就千足万足了。”

然后又说:自己修行──

“自有何种力?”:我们不是讲自力吗?他说:“自有何种力?”自己有哪种力量呢?

“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你讲自力修行,你自己有什么力量?有!什么力量?是无始劫以来的业力、无始劫造罪的力量。

所以,我们讲有没有力量,是针对我们的目标,如果针对往生净土,我们没有力量;如果针对堕落三途,我看我们都很有力量,是不是?对呀!如果针对我们堕落三恶道,我们力量很大,堕地狱如同箭射,像射箭一样,“嚓”,掉下去了,非常快──造罪力量很大。所以,祖师和经文显示我们本身的自然状况。

【净土与圣道,出发点不同】 

这一点,我想,听起来可能感觉色彩呀,觉得说:“把我们讲得这么差,有点太差了!不是讲'本来是佛’、'佛性光明’嘛!”

这个都是对的。“本来是佛”是指我们本来的体性是佛;我们现实的状况:“现是罪恶凡夫”。这就讲到禅、天台……他的修行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我们净土门不一样,他是站在我们众生本地觉性、本来是佛,然后你自己要悟到本地觉性,这样你才可以……本觉经过始觉,始觉你觉悟之后,再达到究竟觉──是这么一个路子。所以,他要鼓励说“本来是佛”,鼓足我们的信心,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如来能成佛,我也能成佛!”他要靠自力修行,如果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这个胆气,那怎么可以呢?所以,如果修行圣道法门,就要这样鼓励自己,这也是如实的状况,“本来就是佛”,这是指体性而言。

我们净土门,是站在我们凡夫的立场上──很现实的立场,说:我现在是凡夫,以阿弥陀佛的究竟觉,他已经成了阿弥陀佛了,成为六字名号究竟的果觉,然后作为因地之心,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是始觉,我们的始觉就跟阿弥陀佛的究竟觉念念相应,就达到我们自己本性的究竟觉。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很容易、很简单,它是置换法,调换一下就行了。

从理上来讲、究竟来说,别无二致,只是入手的角度不一样。

我想我们在座都还没有开悟,我们现在都是罪恶凡夫,如果按照净土门这个入手点,很容易契合,我们以我们罪恶凡夫的身份,来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就吻合阿弥陀佛的究竟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究竟开发、证悟我们本具的佛性。

这是我们净土门要强调的,对我们的根机要有一个如实的观察、如实的了解。

好!大家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