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正行与杂行──善导祖师判“正杂二行”劝舍杂行归正行(三)净宗法师2006年9月29日讲于长春般若寺【杂行十三失之八:烦恼能间断】请合掌 请放掌 善导祖师说:“杂修之人,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五往生者。”底下列了十三点说明,我们已经说了七点。下面第八,为什么杂修之人难以往生呢?第八说: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杂行杂修的人,“贪”是贪爱;“嗔”是嗔恨;“诸见”就是我们种种的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人我是非、我见……等等。因为诸见,就起种种烦恼,就来间断了。 这一点是不是只有杂修的人才有的损失呢?还是心中也怀疑说:“我们专修念佛的人,也有贪嗔烦恼啊……”对不对?大家有没有? (“有!”) 杂行杂修的人有烦恼,贪嗔烦恼能够来间断;专修念佛的人同样也有贪嗔烦恼,专修念佛的人,贪嗔烦恼能不能间断呢? 这个可能要考虑,要清楚一点。 这里是说明什么呢?是说杂行杂修的人,他内心有贪嗔烦恼,因为他要回向自己的修行求生极乐世界。这样,如果有贪嗔烦恼的话,功德不能成就,这样就叫“杂毒之善”,这样回向往生,就不定。 可是,专修念佛的人,虽然也有贪嗔烦恼,但是,专修念佛的人,贪嗔烦恼对我们不构成妨碍,不能间断我们。 善导祖师在《观经疏》的“二河白道喻”(专门举了一个比喻)说:有一条河,往南面是火河,火势很猛烈;往北边是水河,波浪汹涌。在这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只有四、五寸宽,这个白道从东岸到对面的西岸,火舌经常吐出来烧这条白道;水的波浪也经常淹没这条白道。这条白道代表什么呢?就代表着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救度,这个水就代表我们内心的贪爱,火代表我们的嗔恨。虽然我们有贪心、有嗔恨心。但是,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白道在我们水火二河当中不被烧坏,不能被间断。所以,我们专修念佛的人,虽然还是贪嗔烦恼具足的凡夫,但是没有妨碍。 所以,大家不必担心,“我有烦恼怎么办?”还是那句话:你有烦恼佛来办。只要念佛,必定往生! 如果是自己修行,靠自己杂毒之善回向往生,那个虽然是白道,但是会被火烧掉、会被水淹掉,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火烧功德林”,烧的是那个不真实的功德,不是能烧真实功德。嗔恨心,我们本来是有嗔心的,我们修的功德都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嗔心一起,就没有了。 这个很简单,比如说……往往大家做人,也很无奈,交朋友,“我对对方十次──他求我办事儿,我九次都很客气,都办得很好,只有这第十次,我太忙了,我忘记办了,或者我有一点情绪,有一点……没有那么办得圆满彻底,你看,他就翻脸了!”你们遇到过这样的吗?遇到了,你看,你前面九次的好处,最后一次,彻底没有了,因为我们都是无常的嘛!所以,你给他九次好处、九次功德、九次善,最后一次你要发脾气,通通都不算。是不是?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哎呀!你好!我好!好得不得了……现在咱们分手了”,最后一天,吵嘴吵懵了,前面再好都不算。最后一次,一把火,嗔恨心,全部烧掉。 世间的事情都是无常,都是不真实。 阿弥陀佛的功德能不能被烧掉?阿弥陀佛的功德如果能烧掉的话,那极乐世界就不存在了,所以是清净无漏功德。 我们念佛的人,是倚仗这句名号去往生。所以,虽然都是贪嗔痴烦恼具足的凡夫,但念名号,不能被间断。 如果杂行杂修,就能被间断。除非你心中灭除了贪嗔烦恼了,那就不间断了,但是我们达不到。所以,以贪嗔烦恼的凡夫来讲,称念弥陀名号,才能决定往生,不间断故;杂行杂修往生不定,有间断故。 【杂行十三失之九:无有惭愧忏悔心】第九点: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祖师说:杂行杂修的人,他为什么往生不定呢?很难往生呢?因为他没有惭愧忏悔心。 这句话也要解释,不解释可能……我们凡夫都很骄慢,说:“哎呀!不能冤枉我啊!我很有惭愧心啊!我在那里忏悔啊,'往昔所造诸恶业……’”在那里忏悔。 也有的人,如果从他的表相来看,你还不好说他没有惭愧忏悔心。善导祖师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讲在根本上面。杂行杂修的人,他这个不真实的功德,自己所修的杂毒之善,他认识不到。不真实的功德,以为是真实的功德,“我要靠我这个功德去往生”──这个就叫做没有惭愧心了,是不是? 同时,他有贪心和嗔恨心,他也体会不到这个贪嗔心障碍自己、杂行杂修是没有力量度越贪嗔烦恼的,这个就叫做没有忏悔心了。 你果然体会到自己是一个贪嗔具足的凡夫,杂行杂修肯定不能成就,那你肯定会放弃杂行而转入念佛。既然连杂行杂修都不能放弃,说明你以自己的有漏有为的修行当做是真实功德,这是缺少惭愧心,也缺乏真实忏悔心。 【自力忏悔和佛力忏悔】善导祖师在《往生礼赞》里边说:忏悔,如果讲自力忏悔,有三品。一般的讲忏悔,所谓忏悔,什么意思呢?说:“我过去的过恶,我错了!”在佛前发露,或者向大众,或者向佛,或者自己个人内心发露,说:“我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将来发誓永不再犯。”至于说我们发誓之后会不会再犯,那个是第二个问题。最起码你要有这个愿望,就说“我发誓永不再犯”。如果说被烦恼业力所牵引、再犯,那是第二个问题,你不能事先忏悔的时候就留条尾巴,那个就不叫真实忏悔了。忏悔有两种:一个叫“事忏”,一个叫“理忏”。 “事忏”,它是要有一定的作法、仪轨,要见好相,在事上来忏悔。比如说对大众表白……这个就是事忏。 “理忏”,就是开发无漏智慧,能够悟得真如理体,所谓“罪业如霜露(罪业像霜、像露水一样),慧日能消除”,生起般若的真实智慧,就像太阳升起来一样,这个霜、露自然就没有了,再多的罪过,果然能够理忏──理忏那不是我们一般能做到的,破无明、证法身、悟得真如理体,这个叫理忏。 善导祖师在《往生礼赞》里边说到:自力忏悔有三品,如果能够达到这三种,你罪业都可以忏干净,不然的话,就像没有忏悔一样。 上等忏悔达到什么程度(这个都讲事忏,还不是讲理忏)?就是说:悲从内心而出,真实地体会到过恶无边,而愿意彻底断除。这样的心情引发在我们身体方面,眼睛里边就流血,身上毛孔里面都流血──浑身毛孔流血,眼睛都流血,这样的忏悔叫上品。 我们大家在佛堂忏悔有没有这样?有啊? (“没有。”) 我们是“'往昔所造诸恶业’……等会儿,我在忏悔,不要影响我,'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把四句话念了一遍,心都不在。这样没有效果。 第二等的忏悔,虽然说不能够眼睛流血、毛孔出血,那也是眼睛血红,浑身赤热,毛孔都流汗,这是第二等忏悔。 第三等忏悔,眼睛虽然不能流血,也能够流泪,浑身赤热,像火烧沸烫一样,因为我们真的有某种事情,内心很悲切地忏悔,一定会“诚于内而发于外”。 我们在那里忏悔,都是飘飘渺渺的,这个不是真实忏悔。 所以,忏悔有三品。 善导祖师就讲:如果念佛的人,你能“真心彻到”,就是体悟到“我是一个没有出离之缘的罪业凡夫,我彻底归命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叫“真心彻到”,真实地仰靠阿弥陀佛,彻底投靠,这样虽然不能够流血、流泪、流汗,效果也一样,也是达到了真实忏悔。 所以,忏悔也有他力和自力。你要自力发悲切心,就是事相上这样;他力就是:“我没有办法,我就完全靠倒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善导祖师就讲: 念念称名常忏悔。 每念每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这句名号不可思议的力量灭除我们的罪业。 为什么要忏悔呢?忏悔具有灭罪的功能。你忏悔等于没有忏,罪没有灭掉,还是一样的。 而在《观经》里边说: 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所以这个叫佛力,以佛力自然忏悔清净。灭罪、消除罪业。 杂行杂修的人称之为“无有惭愧忏悔心”,自我骄慢,以有漏有为的功德,自恃骄慢,缺乏真实忏悔和惭愧。 而专修念佛的人,“知道我是一个劣机、恶机,我仰投阿弥陀佛,全身心仰靠阿弥陀佛”,这个就有真实惭愧忏悔心──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真实忏悔。内心全部归投阿弥陀佛,折服我慢,这个才是真实惭愧。 这是第九点。 【杂行十三失之十:不知佛恩】第十点,为什么杂修的人往生很困难呢?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杂修的人,他不念报彼佛的恩德,忆念南无阿弥陀佛恩德,所谓“念恩”、“报恩”。因为杂行杂修的人,他自恃自己的修持功德,这样,缺乏惭愧,他也就不知道佛的恩德。(就好像怎么说呢),医生来给你治病,这个病人,他本来就病入膏肓,就要死了。他如果知道自己是病入膏肓的话,医生把他救活了,他就有报恩心,“哎呀!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他如果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感冒,打一个喷嚏,你把他治好了,他也不会感恩,对不对?“你不过治个小病嘛!” 阿弥陀佛来救度,像我们:如果知道自己是造业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我们只有完全靠倒阿弥陀佛,专修念佛,内心里面就会忆佛、念佛,我们心中就会感恩阿弥陀佛的彻底救度。 如果说认为自己还有力量再帮一把忙,“阿弥陀佛你不过是搭了一把手,主要还是靠我自己”,这种心怎么会报恩呢?怎么会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呢?所以,“不相续念报彼佛恩”。 在河里淹得要死了,人家把你救上来,“哎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自己还说“我会游泳”的,“你来救我,嫌你碍事儿!”搭了一把,“你不搭我也能上来!”就不把对方当救命恩人了。 杂行之人,他不专念弥陀名号,他没有感悟到自己是一个堕落、没有修持力量、没有出离之缘的这么一个人,这样,他内心里边对佛的彻底慈悲救度有隔阂,没有体悟到,所以说“不相续念报彼佛恩德”。 善导祖师在《往生礼赞》最后也讲,说: 专修念佛,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之间都知道“我是一个罪业凡夫,我只有靠阿弥陀佛您老人家救命了,我只有靠阿弥陀佛了”,这个心──人心一旦放下,他就会柔软;人心一旦提起来、高慢,他就是不柔软。 【杂行十三失之十一:心生轻慢与名利】第十一点,说杂修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为什么? 心生轻慢, 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杂行的人,他的心,“轻”就是轻视;“慢”就是傲慢。他也在修行,虽然作业、修行,但是他的心常与名利相应──名闻利养而相应。 这样怎么解释呢?所谓“轻”,就是轻于念佛;所以“慢”,就是傲慢,认为“我能修行”,他对专修念佛的法门很轻视,“专修念佛太简单了”,所以,他不愿意来做,这个不是轻吗?对于至极、无上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他觉得很简单,太轻视、小瞧,这叫“轻”;“慢”,认为说“我能修行,我能修持,我能帮阿弥陀佛一把忙”,或者说“我有某种功德,作为辅助”,这是把自己看大了,这叫“轻慢”。杂行的人就有这种轻慢。 专修念佛的人没有了,专修念佛的人知道说“我就是一个造罪凡夫,只配念这一句佛,有什么好傲慢的?” 出去一讲,也没什么好名利。 “某某人啦,你会诵什么经啊?” “我不会,我只会念佛。” “哎呀!你看……” 这样就是说,内心里边比较低调,对这句名号不仅不会轻视──像印光大师所讲: 宝此一行,以为本命元辰。 “这句名号当做我的宝贝,当做我的生命的根本,非常的珍爱。”我们看人家,都是大菩萨,“你大概可以修行戒定慧,你大概可以修六度万行,你大概可以开悟,你大概会如何……;我没有办法,什么都修不了,所以,我只有抓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心思看人家的东西”,这个心对这句名号很珍重,想傲慢也傲慢不起来,怎么傲慢呢?什么都不会,傲慢什么?人家诵《弥陀咒》──有老太讲:“人家诵《大悲咒》,人家《弥陀咒》,我就眉头皱。”皱起来了。又不会修行,有什么傲慢呢?持戒,不能清净;禅定,妄想纷飞;智慧,是一片黑,心中无明,所以,讲起来都不如人,只有这句名号,这个就不会心生轻慢。 “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杂行杂修的人,善导祖师就说:虽然也在那里起行修业,但是,总是和名利相关、和名利相应。 一个修道的人,如果心和名利相应,这可以叫心就腐败了、腐烂了。为什么叫“和名利相应”呢?“显示我能修行,我超过你。”“某某人,你学佛多长时间了?你到现在只会念一句佛啊?《大悲咒》不会念啊?《楞严咒》、《普门品》、《法华经》都不会啊?”他的心容易轻慢人家。 同时,你看,到了道场里边,他们往道场一坐,“这个居士会诵《楞严咒》啊,跟师父都诵得一样快,比师父还快一点!厉害!”他自己也觉得……(得意状),这个不叫名利吗?觉得“我超过你了,我名声好啊”,有这样的心态──这是他们自己跟我讲的。 如果专修念佛,可以讲,没有什么名利,到哪里去,像印光大师讲的:“我是常惭愧僧,我是一个粥饭僧,只会吃一碗稀饭,然后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我也不是大法师,我也不会讲经。” 如果不甘心、不甘寂寞、不甘于老实念佛,想搞名利的人,可能老实念佛他觉得心里不甘心,“老实念佛?出去讲给别人听,殊胜高妙的道理你也不会谈,其它的都不会”,这样他会觉得低人一等。 所以,善导祖师在这里讲:如果杂行杂修──当然这是指他的倾向,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暴露的很严重,只是他有这个倾向。有的人之所以愿意修杂业,他有的时候是把生死心……不是跟了生死、往生相应,他老是在跟别人比,“我要超过你,我不能不如你。一旦超过你之后,你赞叹我,我就挺高兴的”,这就是名利了;有了名利了,就可以有供养了。这个不好。 专修念佛,自甘凡愚,老实念佛,恒与往生相应,“我就知道我是一个凡夫,我是一个下愚的人,我只配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像印光大师所讲的,我看了非常好,他说:我啊!在大富长者的门前,捡来一点残羹馊饭(这个大富长者代表佛,残羹馊饭就说我修的这个法门,因为这个念佛法门有的人看不起,“你看,你只会修这个念佛法门,这个很低啊!”),任人家吃龙肝凤髓,我都不羡慕(龙肝凤髓代表说“我修这个法门很殊胜,山珍海味很好”)。不过,残羹馊饭能让我吃饱,能让我不至于饿死(就是说“我念佛能往生成佛”),也感到心满意足了,随人家吃龙肝凤髓。我跟别人介绍念佛法门,是我不知趣,把我这点残羹馊饭供给你;如果你不愿意吃,那当然我是聊表我的诚意,我只有拿回来。任你吃什么,我不敢说你一定要吃我这个残羹馊饭。 印光大师讲话就很恳切,因为跟别人讲念佛法门,有的人不屑一顾,“我有更高妙殊胜的法门!念佛?你……不必跟我讲”。我们就知趣了,任你吃龙肝凤髓,我专门念这句名号。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要有这个觉悟。你不要吃了自己碗里的,看着人家碗里的,“哎哟!好吃的!……”这样就杂行杂修了。任他吃龙肝凤髓,你也吃不到,我们有这句名号就够了。 然后印光大师又讲,说:我某某人,我也不竖大法幢,我只念这句佛,也不觉得少什么,单念这句佛,能往生成佛、能了生死,我就千足万足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没有遗憾的。 【杂行十三失之十二:不亲近善知识】第十二点,善导祖师讲,说杂修之人: 人我自覆, 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所以,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二个往生。 “人我自覆”:就是人我是非。“自覆”就是覆盖了自己的本来的道心、本来的良知,在那里争人我是非、名利高下。他常与名利相应,肯定有人我是非。大家都淡泊于名利,就没有人我是非了。 “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他喜欢亲近什么呢?只要是名利场所,就喜欢钻着脑袋进去(淡泊名利的人,这些场合都退到旁边)。跟同行善知识(就是说劝他往生的、劝他老实念佛的),他不亲近你,“你老让我老实念佛!老让我就念这句名号!”没有什么名利好得,这样,他就离开了真正的善知识,不亲近善知识,所以,常怀慢心,常覆人我,自求名利就远离知识。一个是自己远离善知识,再一个,善知识看你不是根机,也跟你不投缘,所以,这样往生就有危险。 专修念佛,专修念佛的人当然也有人我之见,不是说没有,因为还是凡夫嘛!不过,如果像善导和尚所讲的,有机深信,我们就会做退一步想,“哎呀!我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跟无量无边众生结下了无量无边的恶缘,都是我不对!我还是好好念佛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专修念佛,大家在一起谈往生,就很来劲,“哎呀!念佛啊……”讲到念佛了、讲往生了,都是兴高采烈的,这个就是同门相亲,法情胜于俗情。 【杂行十三失之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第十三点,说杂修之人为什么难以往生呢?说: 乐近杂缘,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喜欢杂修的人,就喜欢“乐近杂缘”,种种杂缘,他很高兴、很快乐跑去,“哎?听说哪里来了个大活佛,头一摸的话就可以怎么怎么样……哎-”,摸一下,去了;“听说那里,有什么什么……”杂修嘛,他各种各样的杂缘,就很愿意去,然后拉你一道,“来、来、来、来、来,跟我一道去!” “自障障他”:自己没有稳固正念,与佛本愿不相应、不顺教、违背佛语,自己障碍自己往生,又喊人家,又障碍人家,这样,往生就很危险。 专修念佛的人,这些杂缘我们就远一些。 杂缘,对我们专修念佛是杂缘。他修他的密法、他修他的禅法,我们恭敬,对他不是杂缘,因为他本来是学禅的,他当然要找他修禅的善知识;他本来是学密的,就找他学密的善知识。我们就是随喜赞叹,但是,我不去凑热闹,我就不“乐近杂缘”。因为我们凡夫的心容易动摇,这些场合去多了,各位知识都有他本身的修持的法门,都有他本身的教诫。如果不是很通达的,或许对我们问到有关的问题,会动摇我们的心,会破坏我们的信心。所以,还是少去的为好,不要“乐近杂缘”。 前面讲,“无外杂缘”才能“得正念”;你“乐近杂缘”,就“自障障他”。 【专修十即十生,杂修千中无一】善导祖师在讲完这十三点以后,底下又来用事实、用他所见到的事实来证明,说: 何以故? 为什么杂修之人难得往生?专修之人易得往生?底下解释说: 余比日自见闻: “余”就是我;“比日”是近来,“我近来自己亲自所见到的,还有亲自所听到的”,叫“自见”或者是“自闻”。 诸方道俗, 解行不同, 专杂有异。 “诸方”就是远远近近、东西南北;“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人,“远远近近,出家、在家,我就见的多了、听的多了”。 “解行不同”:他们对净土的理解、对于怎样去往生的教法的理解不同;理解不同,行持就不同。我们依善导祖师的理解,专修念佛一定往生,我们一定专修;他认为杂修更能往生,他就去杂修,所以“解行不同”。我们依净土三部经;他不一定依净土三部经。由解而起行,解不同,行就不同,得到的结果就: “专杂有异”:或许有人是专修,有的人就杂修了。因为解不同,行则不同。而分出了“专”和“杂”,这叫“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得到的最后的结局,善导祖师说他亲自见到、亲自听到,不管出家、在家,远远近近,只要是……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只要是那个专修念佛的、一心一意念佛的,十个就十个往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这是大师亲自所见。 修杂不至心者, 千中无一。 杂行杂修,“修杂”的人,这有两种解释,“修杂”就是修杂业;“不至心”就是不真心。这有两种解释:一个说,你修杂行杂修的人,你就是不真心的,你真心想往生,你就应该专修念佛,所以叫“修杂不至心者”,一千个里边没有一个往生的。第二种解释,是说修杂行的人,里边也分真心和不真心,修杂行的人,有的人心比较真,有的人心不真。 杂,我想:不管怎么样,这个是风险道,这个千中无一往生。究竟来讲,修杂行的人,我们凡夫哪有什么真心呢?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行,虽然心……同样是凡夫的心,没有开悟、没有悟得真心,但是,即使是以我们凡夫妄心来念名号,也决定可以往生净土──救度凡夫的法门。 所以,你看这里,讲得多么的恳切!“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所以,底下大师就来总结: 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辩。 专修还是杂修,它的得和失,前面已经详细地辩明清楚了。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 善导祖师很恳切地说,“仰”是把自己站得低低的,抬头看,叫“仰”。善导祖师把他放得很低,然后对我们讲话,说:“仰愿一切往生人等”,你看,弥陀化身的善导祖师多么的慈悲!看我们像看泰山一样,仰着看,说:“你啊!一切愿往生的人,善自思量,你好好地善加考虑!”道绰大师讲:“何不思量?”这里说“善自思量”,好好地扪心自问、考虑考虑。 已能今身, 愿生彼国者, 既然今生遇到难遇的佛法,遇到净土法门,你还愿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何不专修呢?何必要杂行呢?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应当怎么样呢? 行住坐卧, 必须励心克己, 昼夜莫废, 毕命为期。 应当,“励”是鼓励的励,就是鞭策自己;“克己”就是对自己要有克制,不是随着自己的五欲习性,“我就是散漫惯了,我就这样任性胡为”,不是! “励心克己”:严格自律,要求自己,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有关的佛法、为人,人道也好、世间法也好,尽量严格要求自己。 “昼夜莫废”:白天晚上,不要虚废度过,浪费光阴。看电视,打麻将,讲闲话一讲两个小时,嗑瓜子一嗑也是嗑两个小时……这个就浪费了。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应当用在法义方面、用在念佛方面,这样才好。 “毕命为期”:一辈子不改变,这一生,这是大事,所以,世间“唯有生死真大事,其余皆是好商量”。说发财?“哎哎哎……”;亏本?“可以、可以”;公司倒闭,还是发财,都可以,可有可无。世间的事情,都可以商量,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只有生死这个大事不能商量,“这件事情我要完成,一定要了生脱死,一定要往生净土,其它的事情都可以”。 但是,世间的人,恰恰相反,在世间的事情方面,拼一个你高我低、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其实是两败俱伤。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这样,这有什么好说的?你对你就对嘛!所以,上人有写四句话,我们把它写了一个匾,挂在我们寺院里边,哪四句呢? 你大我小, 你对我错, 你尊我卑, 你高我低。 如果拿这四句话的话,哎呀!这个道场、我们家庭大众、任何单位……世界和谐了,社会详和了。一吵嘴,为什么吵嘴?“我大你小,我对你错”,所以才吵。“哎呀,哎呀,这怎么、怎么样……”吵嘴,还打官司,还请律师,还花钱。社会,弄得大家多累啊! “都你对,你对我错!”好吧!对方就没有话讲……自然就不吵了。 “你尊我卑”,你尊贵,我卑微;“你高我低”。 往往我们不是这样:世间的事情,搞得头破血流;念佛往生这个大事,他忘到旁边了,这个不是念佛人,不是修道人。 所以,我们要有智慧,不要自己惹了很多麻烦,说:“我没有时间念佛,没有时间修行……”你要保持这四点,你就有时间修行了:别人找你麻烦,“你对我错”,他就回去了;“你大我小”,也没有矛盾,心里就平衡了,然后他打发之后,你就好好念佛了。你还跟他比个高低,两个小时解决不了问题,还去打官司,哪有时间念佛?所以,要把握我们的根本。 因为世间人不修行,他就以五欲的利益作为他的命根子,你要夺掉他的命根子,他是不能饶你的。我们不能跟他一般见识,“都给你,我要往生,其它都给你”,这样不就好了吗?他要得的给他,我们要得的给我们。 所以,善导祖师恳切地劝导我们,应当如此,说: 上在一形, 似如少苦, 前念命终, 后念即生彼国。 你最多就是一辈子了吧!我们在座各位,如果六十岁,可能还有二十年的时间;如果七十岁,你可能只有十年的时间;如果七十五岁(我是以八十岁来算,个别可能有能活一百岁的,当然也不错)…… 有的人讲:“师父啊!我要早一点往生,就留你在这个世界长寿,慢慢在这个世界度众生。” 我说:“我不干,我也要早点走。” 我们寿命有限,遇到这个法门,很宝贵的。虽然一辈子念佛,按世间人讲,“似如少苦”,世间人讲:“你看,又吃素、又不打麻将、又不旅游、又不玩乐、又不……”世间的事情,好像五欲六尘都不沾染,世间的人认为我们苦。我们按照他、顺着世间的凡情,也可以讲“似如少苦”,好像说我们稍微有点清苦了。但是不是这样!我们有大快乐,内心安稳,内心有定见,有定的目标,所谓“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我宁愿这一生,稍微清苦一点,然后,前念命终,后念就到极乐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荣华富贵,看上去什么都快乐,但是前念命终,后念就进阎罗殿。哪一个好呢?是不是?我宁愿做一个穷光蛋,做一个乞丐,半夜里在大桥下面睡觉,愿意临终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也不愿意住在一个豪华的别墅里边,造罪造业,死的时候堕落阎罗殿。 大家要有智慧选择,不要攀比世间的五欲,那个比不来,怎么比?说你家里七十个平方,嫌小了,一百还有一百四,一百四还有别墅,别墅还有大楼,没法比;说“我一个月工资一千,嫌少了”,还有一万,一万还有十万,十万还有一百万,也没法比。比这些没有意思,我们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长时永劫,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是无量寿。 常受无为法乐。 我们所享受的这个乐,不是世间的染污,而是“无为”,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无为、不生不灭的法喜法乐。 乃至成佛, 不经生死。 一生决定成佛,直到成佛,我们不再生死轮回。这个: 岂非快哉! 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快乐吗? 应知! 所以,善导和尚说:应当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 应当发愿愿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 这个是印光大师讲的四句话,非常的妙,是一幅对联。劝导我们: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什么意思呢?说我们,“你应当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客路,就是一个旅客在路上,不是我们安家的地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本家、本国。娑婆世界是旅客的道路,客路。”“溪山”,作为一个游客,在路边走,看见山水,“溪”就是溪流,“山”就是山水。你看,游玩的人,“哎呀!这个好玩啊”,他停下,“那里不错啊”,就在那里留恋。就是很多人在六道轮回的时候,发发财,股票涨了,他留恋一会儿;这里什么买卖,开公司了,在那里留恋……这个就代表“客路溪山”。在人生六道轮回的旅客道路上,山山水水,他还在那里留恋,被五欲六尘所埋没,就任他去留恋,我们不要留恋了,这叫“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发心,“归”就是回归家、不在客路上。你不愿意到极乐世界,才不能去;你只要愿意去往生,“自是不归”,只是因为你没有愿意去往生,所以没有回去;你只要发愿“归”,归心极乐、归心弥陀、归投弥陀誓愿,“归便得”,只要归心,就可以得到极乐世界。“故乡风月有谁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故乡里边的清风明月,非常的清新、非常的安稳,既然是我们的本乡,我们本来就应该回去,没有哪个跟你争,说:“哎!你不应该回来!”极乐世界人人有份,不用争,个个都可以去往生。 我把这一段文再来重读一遍。善导祖师《往生礼赞》,分辨专修和杂修的得失。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 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专修。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辩。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 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 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 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 乃至成佛,不经生死,岂非快哉! 应知。 所以,善导祖师的话,非常的有感染力,讲得很恳切。 这样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专杂的得失,是怜悯我们骄慢心重、愚痴心重,是要给我们抉择出决定往生的方法。所以,专杂的得失比较,是让我们舍杂业、选专修。 如果听到这里,还不愿意舍杂修专,还是舍专修杂,那只是说确实智慧眼未开,这个就有负善导祖师、弥陀化身的一番慈悲,有负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慈悲,根机还是没有成熟。 这一讲是说明正行与杂行,舍杂行,选入正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发布者:无量光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