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善导祖师之他力本愿思想(2)

(二)、大乘与本愿思想 小乘之目标无疑是个人的解脱,并不以带同他人而救济为其必然条件。其最高理想之地位,亦满足于佛弟子即声闻,认为救济众生之事,是求之亦而不可得。以为佛陀被选出之人,他们无法悟到法空般


(二)、大乘与本愿思想
小乘之目标无疑是个人的解脱,并不以带同他人而救济为其必然条件。其最高理想之地位,亦满足于佛弟子即声闻,认为救济众生之事,是求之亦而不可得。以为佛陀被选出之人,他们无法悟到法空般若体性,以为佛陀是数亿岁出现一次,绝无二佛并出,这是通常的见解,不许同时有文殊、普贤、观音等之诸大菩萨,立种种誓愿而修无数善德。大乘之特色是自己要成佛,并且成佛之后,普渡众生,亦使他人也成佛。任何人苟若立志则能成为佛陀,我们知道已成为佛陀不限于释迦牟尼佛一人,诸方有种种佛陀,其候补者之菩萨亦有种种,各在努力建设各自之佛国土。如此限定大乘之特色,而看大乘经典中之本愿思想展开之经过,则大乘有数百种之经典,因其立有无数之佛、菩萨,其本愿亦有种种,由此可见其发展之脉络之线索。这是在研究本愿条项之增加状态,例如某菩萨有六愿,其佛有十二愿或二十四愿,则是表示一定秩序之发展阶段。
实际上,如果单以数目之多少而其发展之前后,是相当危险,同是亦要探索其思想内容之性质而后定之。然而属于同一思潮之诸经典内之本愿条项之多少,是表示于此间这发展经过之有力证据,这是无须争论之事实。而且想必是原始佛教资料之经内已有明言,此数目之增加开展有一定秩序,例如关于五盖障或七觉支云:“此五盖障或七觉支之说,虽外道不信之徒亦知之,知其如何五开展为十,七开展为十四者,则只有佛教徒而已。”之类。
据本生谭,佛陀在其前生菩萨时代,生生世世为其众生而做善事,为其菩提而努力苦行,而且以最积极完全之程度实现之,所以名为波罗蜜(Paramita),即完全行也。行波罗蜜视为菩萨特有之修行(波罗蜜亦翻为度),而且分菩萨之诸善万行分六类或十类,即所谓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这是本生谭分类之方式,尤通例为六波罗蜜,所以代表本生谭经典最后期之经典名为六度集经。菩萨之诸德分为慈善(布施)、德行(持戒)、忍住(忍辱)、努力(精进)、精神统一(禅定)、睿智(般若)之六德目,其实例则配种种故事。如此修六波罗蜜成为菩萨之特色,乃至大乘,以菩萨思想为其中心,六波罗蜜思想亦非常发达。以一个意义言之,大乘教之种种相,不外乎是六波罗蜜思想之分化。从而本愿思想亦自然地怀此六波罗蜜关联而被考察,尤其是行六波罗蜜事,是全体的,所以回向总愿,同时其一行一行亦就是他日建设净土时,所以道德的文化的造就净土之特色之别愿。这是在小乘之本生经所寻找不到的,而为大乘经典之一特色!
逆溯经典,关于六波罗蜜与本愿,而兼总愿与别愿之最古老经典,当是小品般若(Astasahasrika Prajnapamita,八千颂般若,道行般若)。盖般若思想本是从六波罗蜜中,第六智慧(般若)波罗蜜开展,总是代表初期大乘,特别是最早期之小品般若,所表现之文献具有重要之意义。小品般若中,说本愿思想者,是其第十九章甚解深义品。于此力说,从行六波罗蜜之各个,在消极的是征服自己内心之私欲,其结果解脱一切痛苦或恐怖,同时从此功德立本愿,便将来所建设之净土自初成就无有痛苦、怖畏、不如意,不平等,这即是依般若之菩萨精神意旨。举起大意如下:
若菩萨行布施波罗蜜,虽恶兽亦不足恐惧。在菩萨,舍其身本来不是什么一回事,为了众生,其目的为了众生亦成佛,或者将来自己建设之净土没有一切恶行或者恐惧;又行持戒或忍辱,在精神上虽得解脱由怨贼而生畏怖,且必须誓愿使将来之佛土自初成就全无怨贼。从行精进,切断一切懈怠,切断心之渴爱,而得绝灭渴水之苦,但于佛土必须誓愿自初使八功德水充满;又从禅定得法喜禅悦食,而得免饥馑,但要使净土自初为充足之处;从修习般若,虽达观人之病患是常事而解脱痛苦,但必须誓愿使将来净土自始成就为无疾病之健康地,这是菩萨在因地为了成就众生和自己的佛土所必须修之一切功行。
从小品般若经始结合六度集经来确立六愿思想者,在数目上言之,其次来之当是十愿思想,而后发展的有药师佛本愿经之十二愿与十八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与二十四愿,大品般若之三十愿,无量寿庄严经之三十六愿,大无量寿经之四十八愿。
以上从本愿思想之主潮流,调查其发展之次第,然而关于本愿之文献并不尽于此,在其傍系或其后起,尚有种种之本愿说:文殊、普贤之本愿,观音、药师之本愿是也。比较对本愿思想有深的关系者是《悲华经》,亦可说是本愿丛书,集诸本愿而欲调和之。释迦之五百愿亦是记载其中。所以欲穷究本愿思想,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以上所述简缩言之,本愿思想之开展可归纳于五点:
一、本愿思想之大特色虽在大乘,而其起源的萌芽已含有原始佛教,尤于本生谭的关系。
二、从本生谭开展六波罗蜜思想,应六波罗蜜而生起六愿思想。
三、以六愿思想为原型,般若教系与净土教系,互相展开其各本愿数,次第增加六数,遂至净土教系四十八愿为其顶点。
四、由思想内容观之,起初专以消极的无罪过与困苦为目标,渐次积极化,到以文化道德的艺术的完备为本愿内容。
五、本愿不过是净土建设方针或图样,所以本愿思想之开展,不过是佛教之净土建设之发达。
当我们在本愿思想中徜徉,寻找一条最捷径之路通向彼岸,可是有些望洋生叹。不知道那一种本愿更适合我们慧浅障深的根性,来顺水扬帆在苦海运行。
翻开浩如烟海的经典,我们会发现净土经典的宣言,在所有关于本愿的思想中,阿弥陀佛的本愿最为著名。基于净土经典的这样的一个宣言,给我们透露一这样的信息,诸佛皆有本愿,为何阿弥陀佛之本愿最富有特色?由于基于篇幅之考虑,无法汲及其它本愿之探索!
佛法,毋庸置疑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建立;本愿,直言不讳是为了苦海而扬帆。
无可厚非,阿弥陀佛的他力本愿是从本愿思想中开展出来,但是,一切本愿思想中,他力本愿是最富有特色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纵观本愿思想,庞大复杂;每位菩萨都有自己的本愿,誓愿成就自己的净土。可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尽管其它思想也是精彩粉呈,异放奇香。可是与阿弥陀佛他力本愿思想相比也难免稍逊一筹,为何他力本愿思想有如此之潜力,能呈现出“家家弥陀佛”的现象,我想这与善导祖师的大力弘扬分不开的,善导祖师的净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浓厚的宗教感情,在理论上继承了昙鸾、道绰二大师的净土思想,并将之发展成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体系,澄清了诸多净土理论上的迷语,为净宗在中国的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善导倡导众生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国土,善导的净土思想是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善导的净土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力往生,这就与主张自力成佛的其他宗派形成尖锐的冲动,善导净土宗理论的各个方面几乎都遭到其他宗派的反对,善导依据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和诠释,回答了其它宗派的批评和诘难,阐发了净土思想。
大师不可遏止的悲心直到今天还是令人高山仰止,他力本愿思想在佛教史上能独枝一秀,是与大师大力弘扬分不开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