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他力本愿说
善导从当时流行的末法思想出发,并充分考虑到社会中一般民众的状况,提出了他力本愿的学说。在善导看来,处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即成佛的内在素质和条件太差,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脱的。只有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帮助下,才能脱离苦难,超脱生死,往生到美满幸福的阿弥陀佛国。
净土与末法思想的关系极深,经典中也到处叙述,但这是一种事实呢?抑或是一种思想、历史观呢?对此则见仁见智而不同。不过,中国历史的净土教家,一致地把它当历史事实,故致力于净土法门的弘扬。这一宣传很适合历代苦难民众的渴求,故甚受欢迎与信奉。
(一)、弥陀净土法门之缘起
众所周知,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大乘佛法的兴起也有很多因缘。而无量因缘中,唯为一大事因缘,即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尊于菩提树下悟道,称性开示:“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句石破天惊的法语昭示:如来的性德蕴在凡夫众生之心内,吾人介尔一念,具足恒沙功德,寂用湛然,只是由于吾人无明烦惑厚重,清净本然之性体无由显发照用。故使诸佛如来以大悲愿力,步入三界火宅之内,示现八相成道,遍洒甘露法雨滋润群萌,辉智炬灼破众生无明暗冥。是故,释尊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众生迷染有浅深,乐欲有不同,虽无直下担荷一乘圆顿妙法之利智,平等地亦有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提)之德用。致使释尊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有情,众生得闻妙法,菩提种子赖以激活;正觉之芽,念念得以增长。依据一己根机,奉教修持胜行,念佛正门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相类众生之机宜。随顺机缘依教奉行者,皆蒙解脱。然众生业障甚重,以通途自力法门修行,悟证心性了生脱死者解微。教法利益虽曰众多,然凡夫惑重慧浅无由遍揽。诸佛如来怜念众生,等同一子。特开念佛求生净土妙法,广众度众。一切善恶凡夫信愿持名,悉蒙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加持,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速疾成佛。诚为诸佛如来出兴于世之一大事胜妙因缘。
净土法门举起的因缘也是如此。《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讲:“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净土思想的渊源,可溯源于佛陀时代,其经典的具体成立,则在大乘佛教初期的《华严经》、《法华经》之后。大乘般若经出现后,就有以六度来严净佛土的说法,如《般若经·愿行品》云:
我当云何方便济拔诸有情类,令离邪定及不定聚,既思维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故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
至《华严经》的出现,记载善财童子的南询参学中才有说及念佛三昧与佛的事情。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
此普门光明观察正念诸佛三昧……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
在《法华经》的<化城喻品>也均有说阿弥陀佛之事;又在<药王菩萨本事品>中已明文记载往生极乐净土及往生的利益了:
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坐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不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还有《十住毗婆沙论》及《往生论》,都极力倡导以净土作为归宿。由此我们亦可知,净土思想在印度早期与中期的大乘佛教中已经很普遍的被弘传而信仰了。
虽是如此,但净土宗的真正建立却是在中国。随着佛法东渐,大乘佛教在中原广为流传。从汉代开始翻译佛经,就有多种净土经典问世。约西元二世纪后汉灵帝时,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佛说清净平等觉经》,成为净土教传来的先声。接着,吴支谦、西晋竺法护等翻译大本《无量寿经》、《平等觉经》,姚秦鸠摩罗什、刘宋畺良耶舍等译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随着净土经典的流通,对净土思想的阐发与讲解也日渐成熟。首先是东晋竺法旷吟咏、讲诵《无量寿经》。接着,慧远在庐山般若台精舍弥陀像前,与同道一百二十三人供斋发愿,结社念佛,共期往生。到了南北朝时北魏昙鸾注解《十住毗婆沙论》,主张他力思想。至唐代,道绰、善导继承昙鸾的教旨,极力强调佛之本愿力,尤其善导祖师专弘净土,倡导持名念佛,宣扬末法时期唯念佛求生净土而得解脱之思想,及提倡时教相应之要。使净土宗迅速地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