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之出世因缘,即为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但因众生根器有利、钝之差异,无法全仗自力解脱,于是另开示净土法门,以念佛仗弥陀大愿力,而使三根普被,皆得往生。此“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以故自古迄今禅教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批评者,既习禅,历参丛林,当以祖师为楷模,岂可反生毁谤(注五)? 三、参禅者,往往强调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求往生西方。然参禅未悟,或未彻,皆不得为禅;念佛偏执唯心而无真切信愿,则不得名为有净土。永明延寿禅师“四料简”(注六),即是对此辈的痛斥。故如参禅无成,则唯有仗佛愿力,才能带业注生,即预圣流。绝不可轻视也! 印光大师另有“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注七)、“宗教不宜混滥论”(注八)两篇重要的论文,亦同样重申上述的理由。兹不复聱。 但是,法门既然贵在常机,则并非人人尽在净土法门修行。印光大师充分理解这一点。所以,在理性的抉择下,他也不反对他人学密、学禅。例如他虽不赞成弟子学密,但不完全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像皈依弟子袁希濂学密,他并不反对。袁希濂自己也说:“是则余之学密,谓为印光师父所特许者,亦可也。”(注九)不过,印光大师认为密宗易得神通,易着魔障,非一般人所能学。在《文钞》里举例说明学密之不究竟,如谛闲法师有一徒弟,名显荫,人极聪明,十七、八岁出家。后学密宗于日本,得密宗真传,又通台宗,已是显密圆通之灌顶大阿阇黎。当时大都认为从彼受灌项者,均以为可现身成佛,事实上,显荫死时很糊涂,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故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稳当多多也(注一O)。可知,印光大师慈悲唯恐弟子学密未得其利益,反受其害。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故再三劝人专志于念佛,为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另外,印光大师目睹当时宗门流弊甚多,加以时局不安,战云密布,人之根器及务道之心,都不如以前,言下知妇者,少之又少,终年枯坐以度岁月,不如精进念佛以求往生,这是针对当时的根机因缘而大力提倡念佛(注一一)。 他有一段话,总结前面的意见说: 大觉世尊,愍念众生,迷背自心,(中略)由是: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为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中略)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立法门。(注一二) 由于净土教是标明念佛往生,念佛而得三昧,则一切智慧更不他求;念佛而得生西,则一切诸行悉在其中,更何须苦研他教,以分散个己的精神,以扰乱专修的净业。而且我们的寿命有限,法门无量,欲遍究诸宗,奈何生命之短促所不能及?不如摄万念于一念,融诸行于一行。所以印光大师又强调: 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以往生为主。随绿随分,专精其志,佛决定不欺人。(注一三) 所以,印光大师认为在禅、密、净土的各种法门中,应当以净土为究竟之依归。 [注释] 注一: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五七,《净土决疑论》。 注二:同右。 注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五八,〈净土决疑论〉。 注四:同右,页三五九。 注五:同右,页三六0。 注六:永明延寿的禅净四料简是:“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十人九得度;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在明末已传诵极广,而且字句形式也有不同。唯查检永明现存的著述中,未见有此料简纪录,想系宋以后由禅归净的净土诸师,即已有此信仰的倾向。参见圣严《明末佛教研究》页一七九,东初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注七: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七一——三七三。 注八:同右,页三七三——三八O。 注九: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五、页二五一四,袁希濂《追念印光大师》。 注一O: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二、页九六五,《复游有维居士书》;页九一0,《复姚维一居士书》。 注一一:林孑焜《法义析微录》,页十,天华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注一二: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三二九——三三0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注一三:印光《印光大师全集》册一、页二三六,《复周群铮书二》。 第二节 印光大师净土思想的渊源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根据第三章第一节传略中的探讨来看,初期是因在湖北莲花寺晒经时,偶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起信的;其次是在双溪寺受戒期间,眼疾复发,因念佛号,使眼疾痊愈,亲自体验到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加深了信心;然后到红螺山道场专修净土法门,沐浴在彻悟祖师的念佛遗教光辉之下。可以说,是逐渐建立起来的。尤其是经验的本身,最为实在,他因治愈眼疾,信心增强,甚至影响到他日后提倡念佛可治病的思想(见第五章第四节的讨论)。 但我们如将红螺山的净土传承法系,放到传统念佛法门的源流来看,即会发现:印光大师其实是传统念佛思想的发扬者。 净土宗的传承,不像禅宗,师徒辈份,血脉分明;这主要是两者在修行上的方法大不相同的缘故。禅宗要明师勘印,须重师承;净土宗则普摄三根,强调的是共同的立场,故净土诸祖,每有间隔数代的情形。 但就思想大流来看,仍有遥承相传的关系。印光大师的净士思想渊源,必须以这个角度来看,才能明了。 他在〈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一文中,即历数净土思想的传统源流说:“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