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语录(3)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5页):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

30.《观念法门》「诸天影护」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5页):

专行此念弥陀佛三昧者,常得一切诸天,及四天大王、龙神八部,随逐影护,爱乐相见;永无诸恶鬼神、灾障厄难,横加恼乱。

31.《观念法门》「延年转寿」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340页):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32.《观经疏》「全非比况」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1页):

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

33.《观经疏》「极乐胜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12页):

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
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34.《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50页):

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明净之义,即「无漏为体」也。

35.《观经疏》「依正一体、无漏涅槃」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1页):

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

36.《观经疏》「无生之界」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162页):

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37.《法事赞》「弥陀妙果」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465页):

弥陀妙果,号曰无上涅槃;
国土则广大庄严,遍满自然众宝。

38.《观经疏》「皆说妙法」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0页):

一切庄严,皆能说于妙法。

39.《观经疏》「无漏为体」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24页):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

40.《观经疏》「圣众庄严」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

41.《般舟赞》「净土常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2页):

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
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
厌则娑婆永隔,欣则净土常居。
隔则六道因亡,轮回之果自灭。
因果既亡,则形名顿绝也。

42.《观经疏》「见十方佛」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9页):

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43.《观经疏》「佛心者」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207页):

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悲,普摄一切也。

44.《般舟赞》「慈悲父母」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43页):

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45.《般舟赞》「常怀惭愧」之文(《善导大师全集》第593页):

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二)要义集粹

1.《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3页):

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2.《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7页):

「观」者,照也。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正依等事。

3.《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28页):

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
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
言教之大小者: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4.《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30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5.《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1页):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6.《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7.《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第43页):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章,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8.《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85页):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
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

9.《观经疏》〈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07页):

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

10.《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1页):

带惑疑生华未发,合掌笼笼喻处胎;
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
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宝衣;
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
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11.《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9页):

修因正念,不得杂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 ;或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12.《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57页):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