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要救你 > 上人 >

善导祖师语录(4)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
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
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
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13.《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80页):

弥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

14.《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81页):

弥陀在空,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15.《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81页):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6.《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82页):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17.《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93页):

言「法界」者,有三义:
一者心遍故,解法界。
二者身遍故,解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
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
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
言「入众生心想中」者,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想心中现。

18.《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195页):

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象,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
又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

19.《观经疏》〈定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31页):

言「如意」者有二种:
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20.《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42页):

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剎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21.《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44、245页):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22.《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46页):

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23.《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52页):

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24.《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54页):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25.《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55、256页):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26.《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58页):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27.《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59页):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

28.《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71页):

言「七日」者,恐此间七日,不指彼国七日也。
此间径于七日者,彼处即是一念须臾间也。应知。

29.《观经疏》〈散善义〉(《善导祖师全集》第273页):

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