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阿弥陀佛摄生三愿(第18、19、20愿)的异同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摄生三愿(第18、19、20愿)的异同 ,佛教论坛

居士阿弥陀佛摄生三愿是否是针对三种不同根机众生而发?这三愿的异同如何理解?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 大愿是针对十方无量根机的众生而发的,里面有摄凡夫众生的愿,也有摄他方世界菩萨的愿。而摄受众生往生的愿,便集中在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中。对这三愿,自古迄今,有种种不同的解说。盲人摸象,虽不及大象全体,或能触及某局部,然亦不必以偏概全。总而言之,往生的先决前提是信愿,乃《观经》中所述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内涵亦是贯摄于此三愿,即十八愿表述为“至心信乐欲生”,十九愿表述为“至心发愿欲生”,二十愿表述为“至心回向欲生”,此乃三愿之共同点

    然就三愿之不同点来看,在信愿行的侧重面上各有不同。十八愿侧重于信愿感通,单刀直入,从信愿核心点建立,一念净信即得往生,在行持上,只提“乃至十念”(当然尽形寿念佛,多多益善亦佳)。十九愿侧重于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含摄宗门教下各大修行人,如生前住持法道,弘扬佛法,殁后径登安养者。二十愿侧重于念佛的功夫,矻矻修行,亦不舍通途教门,然亦以此功德回向,期冀增上品位。

    这三个侧重点也涵摄十方众生。三种根机的众生,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时,悉皆细心地照顾到了,悉皆平等普摄三类众生安隐生到净土。可以说,三愿乃对机的差异,亦不必强分优劣。作为净业行人,在往生净土条件上,抓住十八愿的信愿核心,在日常的修为上,取法十九、二十愿的内蕴,可不众美毕具了吗?


---------------------*********----------------------


        大安法师大家可以看看“四十八愿”的其中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实际上就把这个顿信和渐信的几种不同的根基,给我们展示出来了。

        十八愿就是直接从信心下手,得到往生的安心:若我作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就很慈悲,你只要至心信乐,欲生,就是信愿。这种信愿非常结实。那么你在行持上,你乃至十声、十念,十念是包括平时,你就每天念十声,那么好,你决定往生。这圣言量,它非常不可思议的。一般人他相信不了,哪这么容易呀?哪这么简单呀?哎,就是这么容易,就是这么简单!因为阿弥陀佛太慈悲了,他不给我们往生设任何条件,是无条件让我们往生,门槛极低。

        你再看第十九愿。它在信心上好象没有那么单刀直入,但里面充满信心。十九愿将行为提得很高,你要发菩提心,你要广修众德之本。然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来接引他往生。这样,他对于那些发了大菩提心,弘法利生,作如来使者,去做种种度化众生的佛事。他把这一些只要回向,那么他决定往生。

        那到了第二十愿。能够听闻到我名号,能够系念我国,能够种植德本。这里面有相信,但是,又好象觉得自己要做功夫,要凭着功夫往生。所以这就是他力有点相信,但是又怕他力靠不住,又要靠点自己的力量,自他二力并进,来修。

       如果说十八愿是完全靠他力的话,那么二十愿就是讲“自他二力”,我也要努力,是这样的。所以,阿弥陀佛实施大愿是要普利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基,他有种种的差异,你不能以一种东西来涵盖一切。所以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渐信的人他也能往生。

对于往生,比如有很多人说,往生一定临命终时,这一念要在阿弥陀佛上,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我们常常讨论,也常常提问到我这里来。这就是众生根基不一,第二十愿这样根基的人,他就是希望,我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念是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有保证往生,如果不在阿弥陀佛上,我就拿不准。啊,那对这个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要提倡你功夫,尽量多念,念得很成熟,最后临命终你这一念就在阿弥陀佛上,当然很好,那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也比较高!但是,这种根基的人,包括这种说法的人,绝对谨防你再往前迈一步了,你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了谬误了你不能说临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上就不能往生。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说的。临命终这一念不在阿弥陀佛名号上,那要仔细辨思:如果他平时没有信愿持名,那当然他不能往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平时诚敬信愿持名,乃至一昼夜,这种人,他还是可以往生的。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承诺,是一种保证。

  我们很多人,对于净土法门,大部分都是渐信的过程。他开始半信半疑,慢慢是多信少疑你说他一点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这种人很少。他虽然是夹杂着怀疑,但是他还愿意去,他还愿意念,他也可以去那边地疑城就是为这样的众生来施设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