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五种正行都是为了了解正定业,为了归入正定业。如果懂得这一点,四种助业就融化在正定业里面了。怎么讲呢?以前有时间就是读经,现在晓得经义,目的就是要我们念佛,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念佛;观察正行——想像极乐世界庄严也是一样;礼拜正行——礼拜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都把它们融入在称名当中,转成为称名了;赞叹供养也都是这样。因为称名最容易,二六时中都可以称名,不管你到哪个地方,都可以称名。不然的话,你要供养,只能在大殿里边了;你要礼拜,只能在有佛像的地方,那没有佛像怎么供养礼拜呢?可是称名就不是这样了,没有佛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念佛,所以要专于称名正定之业。 第四段: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同时,这个称名正定之业就是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的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善导祖师说: 弘誓多门四十八, 阿弥陀佛广发四十八大愿,其中只有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是最根本的,而且与阿弥陀佛没有离开的,所以说「最为亲」。同时又说: 唯有念佛蒙光摄, 只有称名念佛才蒙受弥陀光明的保护、摄取,为什么?因为这是祂的本愿(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一切因缘当中最有力、最能够救度我们的一个强缘,所以说「当知本愿最为强」。 我们知道,「念佛往生」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就是「称名」。善导祖师说,唯有这个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才蒙受光明的照摄、保护。因为名号就是光明,名号离不开光明,光明离不开名号。所以,现在我们以心、口来称念这句名号,我们的心、口与弥陀的名号结合为一体,就在弥陀的光明里边了。 善导祖师又说: 众生起行, 所以,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三业都在一起,不相舍离。 那我们是要与弥陀亲近呢,还是要与弥陀疏远?当然与弥陀亲近啦,与弥陀亲近,现在就已经具足往生的身份了;与弥陀疏远,就要继续轮回。 这四首偈子主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称名,因为这合乎阿弥陀佛的因中誓愿。 其中有「三重废立」: 第一重,「内外废立」。所谓「内」就是佛教,「外」就是外道。我们要离开生死的话,要舍外道入佛教,这是第一重的「内外废立」。 第二重,「圣净废立」。虽然选择佛教了,可是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略讲有八宗,那我们就要舍掉其他的修行法门而选择净土法门,这就是「圣净废立」。 第三重,「正杂废立」,也称为「信疑废立」。净土法门也有其他杂行的,也有专称名号的,我们就要舍其他杂行而进入专称名号,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正杂废立」,也可以说是「信疑废立」。 18问:有人对《观经》讲的「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认为这是只有愿、没有行,请师父开示。 答:我们所称念的六字名号当中,是信愿行通通圆满具足、毫无欠缺的。 刚才问的「唯愿无行」,那是唐朝之前学习《摄大乘论》的学者,以《摄大乘论》的观点来解释《观经》,善导祖师为了纠正这个错误观点,就在《四帖疏》第一〈玄义分〉里面详细地说明,他主要的说明是对这六字名号的解说。他解说这六字名号就是具足信愿行的: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归顺于弥陀救度之敕命,信顺弥陀的救度,所以,「南无」就是信顺,就是归命。同时,也是发愿回向,所以「信」与「愿」都在里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归命者的行,也就是归命者的功德。意思就是:阿弥陀佛发愿修行,将这功德完全容纳在「南无阿弥陀佛」里面,使我们众生能够发出「南无」的心,一旦发出「南无」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就以祂的功德回施给这种众生。那么,功德在哪里呢?都在「阿弥陀佛」这四字里面。所以「南无」的众生,自然有「阿弥陀佛」在里面。这么来讲,信、愿、行就通通具足了,有愿、有行,所以没有一个缺少,因此必定往生。 所以,「乃至十念」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是靠六字洪名。如果没有这六个字的话,我们随便念一个东西的名号,能往生吗?不能往生。 19问:请问法师,古德说:第十八愿是王本愿,十九愿、二十愿是方便愿,那么,请您给讲一下,十九愿、二十愿与第十八愿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阿弥陀佛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对象就是十方众生,平等的救度。而十方众生有十方根性,有的即使听到了第十八愿,也会产生怀疑,而有的根本连第十八愿也听不到,那么,这两种众生还是要救度啊,那怎么办呢?就在第十九愿与二十愿里面。 第十九愿属于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及修持的方法,各个都不一样。 因为不晓得第十八愿,如果晓得第十八愿的话,他就不是那种身份,也没有修行各种法的那种执着的心,就通通归入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虽是出家,也不执着出家身份;在家,也不执着在家身份,就通通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了。 如果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产生种种品位、阶级出来。譬如「上辈」的人就是出家而发菩提心;「中辈」的人没有出家,但是能够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事功德;还有的人既不能出家,根器也很低劣,同时又很贫穷,不能修种种行,也没办法作种种善事功德,这种就是「下辈」。 「三辈九品」以自己所修的各个不一样的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能够往生,弥陀还是要救度这些众生。只是由于不合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是天性自然所显现的,是弥陀涅槃的名号之愿,唯有这个愿才能进入涅槃的世界。第十九愿当然就不能得到那个果,在于胎生,而非化生。所以,有三辈九品的差别。 十八愿、十九愿属于「当生愿」,今生往生极乐世界。 二十愿属于「结缘愿」。有的人虽也念佛向往极乐(所谓「闻我名号,系念我国」),但愿生心不恳切,而今生未往生,然与弥陀结了缘(所谓「植诸德本」--已经植下种子,等待未来结果),弥陀即以此机缘,使其未来世必定往生(所谓「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故二十愿名「系念定生愿」,亦名「三生果遂愿」。古德比喻此愿说:「犹如吞钩之鱼,在水不久。」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