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规范性的文章,词句通常比较简洁扼要,只是一种简要的规范,而没有其他方面的解说;也就是说,既定下规范,你就这样遵循去实践就对了。所谓「信」「解」,是相信它,了解它,然后依此而「行」,就能够达到「证」的境界 ──「信、解、行、证」。所以,只要照这个去行就好了!如果还要解释、说明它的理由,文字会比较繁复,也就不在这个范围里面。所以我们看这种条文式的文章,要用比较客观、理性、冷静、温和的态度去思惟,过于匆促往往易生错解。孟子有句话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不可因拘泥于文字,而误解了词句的意涵;同样的,也不可拘泥于词句的意涵,而误解了作者的本意。总之,要前后互相思惟,在细细的思惟当中,体会作者写这段话的原意,这样才不会错解。佛教也有一句话:「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所以,我们对经教不可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透过文字,了解背后作者的本意。 我们先看「宗风」的内容: 宗风一─ 真谛(往生之道): 1. 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 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 3. 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诤论; 4. 六不六化─不尚体验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实化, 5. 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6.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 宗风二─ 俗谛(处世之道): 1.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2.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3.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4. 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5.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6.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不学术而信仰化 譬如说,我们宗风一,第四条「六不六化」,其中的「不纯学术而信仰化」,这是经过修饰了!原来是「不学术而信仰化」。现在这六句都略为修饰,在「不」的下面,各加一个字,但其实如果不加这个字,我觉得会更简洁。 所以,原来宗风所写的「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不要学术,否定学术,排斥学术,或者是抵触学术,更不是反对学术求真。若要论学术,我们净土法门的经典,正依的经论所谓「三经一论」,至于旁依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之间,讲经说法,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经典,就有两百多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可见这个法门的学术是很丰富的。因此,「不学术而信仰化」,并不是反对学术,而是反对学术化。为什么?既然不学术而信仰化,就表示是要信仰化,而不是要学术化,有学术而不以学术化为目的,它始终是要导归于信仰。所以它不是以学术为目的,而是要以信仰为目的,不管我们有没有学术,始终都要归于信仰。 净土宗重在信仰和实践 有句话说:「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好比我们走一条路,在还没有走之前,先了解地图、说明书,一旦车子上路了,不必右手抓方向盘,左手又拿地图,就直接开车上路,这个就是「行由解起,行起解绝」。因为佛教重在信仰和实践,而不在于作学问、讲理论,或单单只是研究学术而已。所谓「藉教观心」、「依教奉行」,如果研究佛学而不藉教观心、依教奉行,等于是一种学术性的讨论或研究,则只是一门哲学而已,不能称之为宗教。 佛教里面,尤其净土宗更是实践的法门,而不是讲学问的法门。即使我们有净土三经,以及祖师论著的一些依据传承,但这都不是目的,甚至我们出的这一套书有好几十本,也不是目的,都是一种前方便,也就是预备教育。所以方便与真实、手段和目的,必须有所取舍。有一句话说:「说食数宝,无济于事。」口中说吃饭,实际并没有吃饭;手数钞票,但数的是别人的钞票,这样的话,既不能饱也不能救济自己的贫穷。另外又说:「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说了很多,但一点都没有实践,不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一切都是空谈罢了。 前阵子我去大陆,在上海某单位看到他们办公桌上有个小牌子,上面有两句话,是他们的总书记胡锦涛先生给他们的提示,我觉得对我们也有些启示作用。那两句话就是:「少一些理论探讨,多一些实际工作。」我们这个法门,需要探讨理论,必要时也无妨多探讨,但最后是在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