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胜易 第一章 应机妙法 唯在念佛(2)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 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本性上来反思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贤善”,也有一点啦,比较起来,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脱、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当然是贤善了!但是,这里讲的 “愚恶”,不是依世间的善恶为标准来判断的,是从我们人的本性上来反思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哪一个断了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断贪嗔痴的烦恼,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恶吗?我们起心动念不是 “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地藏经》明确告诉我们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我执、我见,“我”字当头,都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叫做恶。这个 “恶”是本心上的,所谓“恶众生”、“造恶众生”。
   “愚”又怎么解释呢?有人说“我并不愚啊,我读书很聪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佛法的角度,你开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话,就是两眼一片黑,是愚人。
   净土宗对机的认识,和其它法门相比,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修学圣道门,一定要有那种大丈夫的气概,自己敢于承担,说 “彼亦丈夫我亦然”、“脚踏毗卢佛顶而过”,很有豪情壮志,因为圣道门,要自我修证成佛,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那圣道门你是修不来的。净土门就不一样了,来到净土门,就很谦卑地把自己放下,认识到自己是个愚恶的众生,而仰靠佛力往生净土。
   所以,印光大师讲:“愚夫愚妇之辈,老实念佛,往生净土。”
   古德还有这样的说法:“圣道门者,极智慧离生死;净土门者,还愚痴生极乐。”修行圣道的人,他的智慧开发到极点,才能断烦恼、离生死。但是,学净土宗就不是这样子的, “还愚痴”,还愚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自己跟聪明,来到这个法门,也不是怀著那种谦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种思辩的心,这样就不叫“还愚痴生极乐 ”了,“还愚痴”就是“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这不是口上讲的,而是心中踏踏实实这样认为。
   来到净土门之内,不要把自己的智慧夸得很高,《无量寿经》讲:“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来到念佛门里边,还谈什么智慧呢?老老实实放下来好了!
   所以,认识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众生,而老实念佛。

   弥陀本愿

   能够相应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处所、这样的根机,是什么法门呢?
   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之妙法,
   唯有“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能够适应我们娑婆世界、末法、造罪众生的,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弥陀本愿称名念佛。
   我们自己想一想,除了这个法门之外,还有什么法门可以得救呢?让我们设想,现在把六字名号拿掉,任你怎么修行,能解脱吗?是不可能解脱的。
   “弥陀本愿,称名念佛”,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一般来讲,有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在这四种念佛中,有人认为称名念佛是最低的,观像念佛就比较高极了,观想念佛更高级,实相念佛是最高级的,通过持名念佛达到实相念佛,这是一般的观点。
   但净土门不是这样子的,称名念佛,靠佛力,最容易,是佛的本愿,观想、观像、实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愿。佛的本愿最殊胜,不是佛的本愿就不够殊胜。你再怎样殊胜,但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没有选择,没有符合佛的本愿。如果不符合佛的愿心,用再怎样 “殊胜”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与佛力,怎么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圣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断烦恼、证菩提作为解脱之道;特别法门,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为什么称为特别法门?就特别在弥陀的本愿,印光大师说: “不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特别法门。”有的人虽然自认为弘扬净土,但是都是以通途法门的教理来衡量,反而自误误人。
   我们学净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来修行圣道的观念和心态带入净土特别法门当中,那样就混淆了,就不纯净了,就不专一了。
   为什么说唯有称名念佛是佛本愿呢?《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善导祖师解释 “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是根据《观经》说的“称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称佛的名号,作为佛的本愿,因为称名简单容易,如果以实相、观想、观像念佛作为佛的本愿,那我们就做不来,就不能得救,这样,佛的大悲就不圆满。所以,称名是佛的本愿。因为称名念佛是佛的本愿,所以它最殊胜。
   有的莲友说道:“观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吗?不是《观经疏》里边讲的观察正行吗?”这里有细微的区别。《观经》一开始讲定善十三观,定善十三观是要在定境相应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现极乐净土的庄严景象,那么,定善十三观毕竟是比较困难的,做不到怎么办呢?佛接著又讲散善三观,也就是三福九品,有 “孝养父母”等世福,有“具足众戒”等戒福,还有“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等行福,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还有的众生连散善也修不了,怎么办呢?《观经 》到第十六观就开持名一法,造罪造恶的众生,专依念佛,往生净土。所以,《观经》最后只付嘱持名一法: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阿难,我讲的这部《观经》你要好好地受持,《观经》的重点在哪里呢?重点在于持无量寿佛名。”不是定善十三观等。
   在《般舟三昧经》有一位菩萨,观想成就了,观到阿弥陀佛了,他就问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为胜?”阿弥陀佛告诉他说: “欲生西方,当专称我名。”想到极乐净土,就专称我的名号。这就从观想念佛进入持名念佛。
   《观经》的次第也是这样子的,定散二善最后进入持名念佛,转定散二善的修行,归入弥陀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的教理。观想念佛也好,观像念佛也好,最后统统进入持名念佛。
   圣道门修行的人,他的解释和我们净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为手段,作为基础、阶梯,慢慢进步,达到实相念佛,以此证悟。
   我们净土法门,是种种定善、散善,归入他力本愿,所以,善导祖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观经》“汝好持是语”之付嘱文时,非常干脆 ── 可以说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和眼目 ── 大师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从一开始虽然说定善和散善两门的利益,定善十三定观,也能往生净土,散善三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净土,也有利益,但是,这两门不是佛的本愿,如果以佛的本愿为基准,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