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3)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从信心来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那引导到外表行为当中,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它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它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它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功德回施给我们(叫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已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已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二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使,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那么你真想过海──哪有一个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瞋」是指瞋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瞋诸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已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贪瞋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瞋烦恼了吗?有。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瞋烦恼,但是不能间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不顾贪瞋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瞋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虽然我们眼力不足,也不善游泳,但是,对我们不构成障碍,为什么?我们乘托船的力量去过海。那如果靠自己过海,就要善于驾驶,善于游水,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到达彼岸。所以,行杂行之人是行难行道,一定要熄灭贪瞋烦恼。

        第九点,「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所以,难得往生彼净土。什么是惭愧心呢?就是知道「我某某人,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离三界六道」,所以心发惭愧,「我某某人很差,知道自已修行浅」。什么是忏悔心呢?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内心真实忏悔。为什么说杂行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你看杂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时候,在佛的面前也说「我某某很惭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惭愧、忏悔心啊,这是比较而言的,比较专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没有惭愧忏悔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有惭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那么,一定会仰投佛的愿力,仰投佛愿就一定会专修念佛。你一方面说「我很惭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六字名号推到旁边,靠自已的力量使劲修,这叫做有惭愧心吗?这叫没有惭愧心;什么叫没有忏悔心呢?如果你真实体会到自已罪业深重,无量无边,靠自己的力量绝对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你一定会投靠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念念称名常忏悔,念念称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现在,口中说忏悔,而内心里边怀着一颗骄慢的心,并不是仰投佛愿、乘佛愿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浅显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离生死,所以,此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