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四、普劝众机 28. 「皆须修习」之文(劝一切人) 上至等觉菩萨, 「上至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早已远离三界,果证只差一位就圆满了,祂们到极乐世界干什么呢?只求一件事——快速做佛! 「下至阿鼻种性」:「阿鼻」就是无间地狱,受苦没有间歇,极大苦恼,时间极大久远。「阿鼻种性」是指他造作重罪,地狱里下了种,虽然他现在还是一个人的形状,必定要堕落地狱的。也就是《观经》下下品,造作五逆重罪的众生。 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法门,造作五逆重罪的,死后必定堕落地狱,可是有这个法门,一剎那之间,马上可以往生成佛——急救的法门。所以,阿鼻种性的众生,要修习这个法门。他到极乐世界,也跟等觉菩萨一样,也决定会成佛。 这个法门你看多么广大!彻上彻下,广大无余。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 成佛之前、成佛之后,都离不开这个法门。没有成佛之前,要仗念佛法门往生极乐去成佛,所谓:「仗以自修」。成了佛之后,还要仗念佛法门来度众生,所谓:「赖以度世」。 成佛之后,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普度众生。因为如果讲戒定慧的法门,只有极少数上根利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来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此难信之法,并且共同护念。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是十方诸佛度脱众生的一个根本法门。 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不讲净土三经,不说这个净土法门,只给我们讲要自力修行戒定慧解脱成佛的法门,那我们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等于是欲哭无泪了,我们都死定了,我们就度不了了。怎么能够戒定慧解脱?怎么达到断惑证真?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讲了这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成佛之前和成佛之后都有大作用,不能离开它。 29. 「末世学佛」之文(劝末世人)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 我们佛法讲「真谛」和「俗谛」。 说末法时代,也就是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学佛的人应当在哪方面关注呢?应当在这两方面:「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主要是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俗谛」。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在世间就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因为「没有因果报应嘛!我不拿白不拿、不沾白不沾,我不坑白不坑,不骗白不骗」,坑蒙拐骗,杀盗淫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如果佛教的因果观念深入人心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太平,国家就会安定,社会就会和谐。因为大家都懂得因果报应,就不敢胡作非为,举止都有规矩、都有分寸。佛教利益世间、利益社会,都在于因果的学说。 在「真谛」──了生脱死这一方面,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因果的话,也会选择净土法门。因为了解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造下无量无边的恶业,未来的果报是非常的苦恼深重,依我这样的苦恼具缚凡夫,还有什么法门可以救度我们呢?如是因如是果嘛!只有念佛、以佛力来救度我们。 这是印光大师劝导我们,非常恳切,很慈悲的。 因果法则是一剂清凉药 信有因果,是世间做人的安定剂、清凉药。 有人往往遇到一点点小事情都抵挡不住,苦苦恼恼,颠三倒四,甚至要疯、要自杀,就是缺乏因果的观念。 如果你懂得因果报应,就知道:他骗你十万,其实是因为你前世骗了他十万;他感情上对不起你,是因为你过去世伤害过他。你惭愧、忏悔都来不及,哪里会怨恨人家呢? 所以,如果懂得因果观念,我们内心会平衡,我们内心会比较祥和。只怪自己过去业力重。我们不会怪人家。 30. 「举下摄上」之文(劝自卑者)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 这段文又叫「举下摄上」,什么意思呢?举一个最下等根机的人,说这样的众生念佛都能往生,而含摄一切超过他的众生,那都可以得救了。 就好像医生看病,最重的病都能治好,何况小小病呢? 那么,这么业障重的凡夫阿弥陀佛都能救度,何况还不至于像他这样业障重的人呢? 我们来看文。看到这样的文,会增加我们的信心。 「世有愚人」:世间有愚痴者,他没有智慧。 「知见狭劣」:他所知所见非常的狭窄、低劣。 他怎样的知见狭劣呢?他是死脑筋: 「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他认为自己一方面念佛功夫浅,没有达到成片、成串、不乱,老是妄想很多。另一方面,业力又这么深重。 「何能即生」:像这样,怎么能今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大师就在底下说了: 「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他只知道说自己业力深厚,自己功夫浅薄,他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众生,佛性跟阿弥陀佛一样,跟诸佛平等无二。我们本身都是无量光、无量寿。只不过迷没了、沉沦了、堕落了。 阿弥陀佛看我们众生,祂不是看你有多少罪业,祂不是看你功夫浅、功夫深,祂看我们什么呢?祂看我们的佛性,祂看我们这样的众生,「你都可以做佛的」,所以祂不嫌弃我们。 摩尼宝珠喻:弥陀不舍恶业众生 印光大师也打了一个比喻:像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丢到大粪坑里,被污染了,愚痴的人嫌它脏;识得宝贝的人就知道本是摩尼宝,虽然说被大粪所污染,只要把它清洗干净,再拿香汤沐浴,放到高处,它就可艾萨克下无量的宝贝。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