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曹晓虎)(2)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反之,以信佛因缘,凭借阿弥陀佛宏誓大愿,往生净土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

  反之,以信佛因缘,凭借阿弥陀佛宏誓大愿,往生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是易行道。难行道好比陆路行走,无可凭靠,受到各种干扰;易行道好比水路乘船,借佛愿力,有所依凭。

  昙鸾也介绍了自力解脱的途径、并与借助他力的效果作了进一步的比较: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佛教认为通过自已的修行能够解脱,昙鸾也不否认凭自力解脱的可能性,但他强调,自力修行难,借助佛力则容易成就。这种思想被称为「二力二道说」,是对龙树「二道」思想的发展。龙树虽然也讲易行道,但不是专门的判教理论。昙鸾专修阿弥陀净土法门,他的「二力二道说」对净土宗深入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理论提高了阿弥陀信仰对于下层民众的吸引力,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很多信众。他的判教观点被后世净土宗人继承下来,经常被引用,成为净土宗的招牌,体现了判教理论的历史作用。

  昙鸾的影响并不局限在下层民众之中。他精通中观理论,是当时著名的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学者,后世尊之为四论宗之祖。正如赖永海先生所言:「净土法门之西方净土说,是在承认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彼岸世界为特点。这个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与传统佛教,特别是与作为整个佛教基础理论的佛教般若学的『诸法性空』的思想是不尽一致的。」包括禅宗在内的高僧对于净土宗的诘难往往是很尖锐的,他们经常援引唯心净土思想和般若空观,这些都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净土宗不得不将其与净土信仰融会贯通。

  净土宗人用缘起论和般若学解释往生的时候,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往生论注》中,有人问昙鸾:

  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昙鸾这样回答:

  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谓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诸法因缘生故,即是无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所愿生者,是因缘义,故假名生。

  此谓往生之生,非凡夫俗子所说所见之实有之生死,而是因缘生,因此所谓往生,亦即不生、无生。昙鸾的解释非常精彩,显示出了高超的理论水平。表面上看没有新鲜之处,因为缘起论是佛教基本理论,但昙鸾实际上巧妙地运用了般若空观。根据般若中观学不二法门理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既然如此,为什么批评净土宗的人还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往生呢?即使世亲愿意往生,在般若中观境界下,也绝非追求世俗所企慕的浮华。只是俗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舍弃现世到了净土获得很多,但这些仍然是因缘的体现,其实什么也没得到,这些仍然不是执着的对象,往生即是无生!昙鸾其实很深刻。为了更好地说明他的这一思想,这里引用一个禅宗的故事。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是师徒关系,一天出门办事,被一条浅浅的小河挡住去路。这时发现一个美丽的少妇也要过河,但胆小不敢淌过去,希望得到帮助。老和尚很坦然地把妇人抱过河去。小和尚不理解,认为师父不应该接近女色。他犹豫了很久,后来终于忍不住,问师父为何这样做。师父说:「我已经把她放下了,可是你还没有放下!」老和尚一语双关,他已经放下妇人,其实是指心里没有对美色的执着,已然了悟色即是空,所以胸怀坦荡。小和尚虽然没有接近美色,但还把美色当成美色,心中并没有真正放下。

  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类似于昙鸾眼中的凡夫,女色类似于昙鸾讲的生死,昙鸾的境界则类似于故事中老和尚的境界。色即空,往生即无生,道理一样。只有执着于美色的人才刻意回避美色,只有执着于生死的凡夫,才会在往生问题上纠缠不休。

  昙鸾的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净土经典的本意,但二者也不矛盾,在昙鸾的思想境界观照下,往生是空,但也有假名存在,空是境界论,不是存有论,不是空无所有,净土还是有的。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中观境界!昙鸾的命题看似平淡,实则相当精彩。当然,为了强调净土的殊胜,昙鸾并没有将「不二」之旨贯彻到底,他还是将净土和三界分判高下:「建章言,归命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此中有疑。疑言:生为有本,众累之元。弃生愿生,生何可尽?为释此疑,是故观彼净土庄严功德成就。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三界)虚妄生也。何以言之?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言生者,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无生,生何所尽?」安乐国(阿弥陀净土)高于三界,法性清净,非虚妄生,是解脱境界,不是轮回生死之生。与「生死即涅槃」的不二法门不同,作为净土信仰者,昙鸾采取这个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般若学境界,更何况他主张往生的终极关怀仍然是「清净」、「无生」的解脱论,非愚夫愚妇所以为的天国乐园,与禅宗根本宗旨并无冲突。

  他对于净土思想的理论阐释,调和(实际上是打通)了佛教哲学与净土教信仰,使净土信仰建立在哲学思想的根基上,对精英阶层更具有吸引力。后世净土信仰者既有一般民众,又不乏大德高僧。延至近代,净土宗师印光法师及其弟子仍然把般若学作为净土宗的理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归功于昙鸾的影响,至少是对其功绩的一种证明。

  三、确立本宗独特的修行方法。

  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形态是禅宗,这是大家公认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禅宗发展出有自己特点的修行方法,在此之前的宗派在修行方法上创新不多。禅宗修行方法的创新始于慧能,所以慧能被学术界公认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念佛,净土宗经典中的念佛主要是观想念佛,在「三经一论」中有一整部经典的名称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宗的创新之处就是将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一点区别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其他宗派。而持名念佛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始于昙鸾。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