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净土宗的成立及其实际创始人的确立(曹晓虎)(3)

圭峰宗密的把念佛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从修行论角度看,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实不可分,《观经》中对佛的观想、忆念处处强调了佛的光明相好。所以念佛修行主要是三种方式:称名念佛、观

  圭峰宗密的把念佛分为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从修行论角度看,观像念佛和观想念佛实不可分,《观经》中对佛的观想、忆念处处强调了佛的光明相好。所以念佛修行主要是三种方式: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在净土宗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实相念佛亦非净土宗范畴。「实相」者,无相也,即般若境界下世界万有的本相。《大智度论》所云「不以色身及相好念,以佛身自无所有故,以无忆念故,是为念佛。」实相念佛重视智慧,要运用般若观体悟诸法空相的道理,是禅净融合的修行方式。净土宗认为净土实存,强调佛的相好和佛力的作用,被称为「指方立相」,不符合般若空观,因此备受诘难。可见,实相念佛与净土宗旨趣不同。净土宗主要的修行方式应是称名念佛和观想念佛,其中独特的修行方式就是持名念佛,而昙鸾最早明确将阿弥陀信仰与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后世净土宗的信仰、修行论没并没有根本改变。

  阿弥陀经梵文本中,念佛原语为buddhamanasika^ra,念,是「发心」、「起意」的意思,后来演变为buddha^nusmr!ti,指对佛的「忆念」。念佛本来是禅定的一种,被称为「念佛三昧」。庐山慧远法师曾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但「念佛三昧」是指在定境中见佛,主要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形象、功德等。《观经》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定境中见佛被称为「念佛三昧」,于此可见观想念佛与禅定的关系。佛经中也提倡称名念佛,但只是作为念佛三昧的附庸。称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受到昙鸾的重视,成为独立的念佛方法,与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并重,更主要的是昙鸾第一次明确将持名念佛与禅定联系起来: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奢摩他」是最高之禅定,这是对于世亲一段话的解释,在《往生论》中世亲提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只是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并且没有指明是持名念佛。慧远的「念佛三昧」也是经典中固有的观想念佛之意。昙鸾认为「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明确指出持名念佛具有禅定之功效,止身、口、意恶。在昙鸾那里,持名念佛始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行方法出现,并日益为后人所重视。使持名念佛净土法门对普通人而言更具可操作性。这是昙鸾的重大创举,对后来净土宗的修行论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净土宗的发展,使净土宗能够自成一体,因此也奠定了自己作为净土宗创始人的地位。

  九世纪时,日本天台宗僧侣圆仁入唐求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后将净土念佛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时,日僧源空(法然)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着《选择本愿念佛集》,倡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作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中国净土宗其初祖显然不会晚于日本。日僧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虽然将祖师系列上溯至龙树、世亲,昙鸾成为真宗七祖之第三祖,但真宗太过强调信仰和他力,与中国佛教又有不同。昙鸾强调「他力」的作用,但没有用「他力」取代「自力」,他给「他力」定性为「增上缘」,即优越的外在条件。倒是日本净土宗的祖师系列真实反映了昙鸾的开创性功绩。

  综上所述,尽管昙鸾并没有按照宗派传承制度组织一个净土信众团体,但是这并不影响昙鸾在净土宗历史上的开创者地位。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佛要救你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