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愿叫超世愿,哪一条愿最有资格称为超世愿?就是这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超越诸佛之誓愿。因为,比如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这条愿其它诸佛净土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净土都是没有三恶道的。但是,特别有资格称为超越诸佛誓愿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别的佛净土,虽然都很清净庄严,可是往生很难,我们去不了。有那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不念别的佛到别的净土去?我们打心眼里就没有想过说「我到那个净土去……」好像一讲到净土法门,大家都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因为这尊佛发了誓愿,使我们念佛往生到他的净土。所以,无形当中,我们念佛,就是佛在极乐净土对我们众生的呼唤,我们的回应。 既殊胜又容易 念佛殊胜、容易,对于这两点,一般人只承认一点。有人说:「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胜,不如诵经、拜忏、参禅、打坐殊胜。」所以,他就学禅宗、密宗去了。这是一种,虽然承认容易,但不承认殊胜。还有一种人承认殊胜,但不承认容易,「念佛是很殊胜,绝对好,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这二种人都落在一边。 真正说来,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因为容易,才显殊胜。如果不容易,再殊胜,对我们也没用。为什么又容易又殊胜?它的根本就在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愿就是这样:众生称我的名号,乃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归到这个地方,不是我们在这里讲大话,「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的事情,不是我们说了算,是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祖师有这样一句话:「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这念佛是我们的事,我们只管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则是阿弥陀佛之事,因为阿弥陀佛讲:「你念佛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当然是我的事了!所以,众生念佛,我若不能令众生往生,我则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务,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资格、有能力让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给我来处理,我来承担,我来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种种筹量,「怎么往生啊?这样往生,那样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头烂额,你一定找不出头绪啊。所以,在心中种种筹量,这个叫做自力。 往生本来是佛力所赐。打个比喻:乘船过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过海者,乃是船长之事。却于心中种种筹量如何过海,是自力也。应当一向乘船,直过大海,到达彼岸。念佛也一样,应当一向念佛,待佛来迎。你就念佛,等着佛来接你──就这么简单,丝毫不用担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过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长会驾驶方向,很稳当的,直接就过海了。结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么过海啊?」船长说:「你怎么过海?你过得好好的,好好坐船,过海是我的事。」我们念佛,心中说:「阿弥陀佛,我怎么往生?」阿弥陀佛说:「念佛往生,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寻烦恼。本来是佛发的誓愿,说「众生称念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讲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当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愿释 善导祖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善导祖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看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祖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问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