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大意 一、序说 何谓大意 前面讲了《无量寿经》大意、《观无量寿经》大意,今天继续简介《阿弥陀经》大意。这三部经是净土法门正依经典,净土法门的教理讲得再怎样高深玄妙,或者简单容易,都不可违背这三部经的宗旨,如果有所违背,稍有偏差,就不是净土法门了,甚至是外道了,所以,我们对这三部经的大意,一定要很明确地掌握。 所谓「大意」,古德用两句话来形容,也就是: 囊括始终, 这八个字初看不是很能明了,但是详细地想一想,就容易体会了。 「囊括始终」:所谓「囊」,就是布袋、布囊。桌子上的东西非常多,我们如果用手一样一样去拿,不好拿;如果通通把它们放在布袋里面,布袋口用绳子一绑,手一抓,桌上的东西就通通拿起来了,很简要,所以说「囊括始终」。「始终」即所有的,「始」即开始,「终」即终了,从一开始到最后,当然包括中间,通通在布袋里面,所以叫囊括、含括、概括。 「冠戴初后」:「冠」即帽子,帽子往头上一戴,我们的头发就不会散乱、向外露出来,就通通在帽子里面了,所以,一顶帽子能够含盖所有散乱的头发。不论最初的,还是最后的,也就是所有的,通通在帽子里面了,这叫做「冠戴初后」。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把握大意的重要 「大意」,一部经从头到尾,好像份量很多,长篇累牍、不厌其烦,非常详细,高深玄妙地讲了很多,可是,它主要讲的是什么?在哪一段经文里面?如果能够把这一段引发出来,加以解释,即使这部经从头到尾不能够完全了解,可是也等于知道了、掌握了,因为,这部经着眼点无非就是在谈这个宗旨。 二、正说 《阿弥陀经》就是《观经》的流通分 我们讲这部《阿弥陀经》大意,自古以来都认为:《阿弥陀经》就是《观经》的流通分。 因为《观经》长篇累牍、不厌其烦地讲了十六观,可是到了最后,释迦牟尼佛好像天地大反转一样,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流通、不付嘱十六观,却是付嘱、流通称念弥陀名号。这与前面那么长的经文所讲的十六观完全不一样,可见,讲十六观的目的不在于十六观,而是在于称名念佛。那么,这一个转弯就与《大经》的宗旨——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注: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相吻合了。 大意三点之一,赞极乐依正 《阿弥陀经》的大意有三点。 第一点,赞极乐依正。《阿弥陀经》最初在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 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让我们产生欣慕、向往的心;产生欣慕、向往的心,就有一种求生净土的愿。所以,目的在于让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观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讲十三种定观以及最后的三福九品,目的不是要我们去作十三种定观,也不在三福九品里面,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庄严而最后去执持名号。 《阿弥陀经》也是一样,一开始讲了依报庄严、正报庄严,目的是引发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心、欢喜心,使我们求生极乐世界。 大意三点之二,示往生方法 好了,我们将来的目标、归宿是极乐世界,目标定下来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方法了。目标再怎样殊胜庄严、清净安乐、微妙香洁,可是,你没有办法到达,那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跟我们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方法最重要。 第二点,示往生方法。《阿弥陀经》第二个大意就是在说: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 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依我们在这里所修的,都是属于少善根、少福德因缘,这个不能往生;要往生那种高妙的报土,唯有执持名号。闻说阿弥陀佛之后,而执持名号,这个就是往生的方法,也就是《阿弥陀经》大意的第二点。 大意三点之三,六方诸佛证诚 第三点,六方诸佛证诚。《阿弥陀经》大意第三点,就是后面的六方诸佛证明、赞叹。 因为,这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释迦牟尼佛怕我们十方众生疑心很重,单单祂一个人所讲的,我们不能信任,所以又举出六方(六方即是十方)诸佛来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以劝导我们信受,不要怀疑。 《阿弥陀经》大意就是这三点,当然,最重要的就在于「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一)赞极乐依正 下面对这三点,略微加以解释: 第一点:赞极乐依正。 这部《阿弥陀经》一开始,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地告诉舍利弗尊者说: 从是西方, 在这个世界西方,有世界名叫极乐,这是指的方位。 彼土有佛, 这是指出那个世界的主人。这就有了方位(地方)、有了主人这个形相。所以,净土法门最初建立在「指方立相」上,与一般圣道门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截然不同的,这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 何故名为极乐 那个世界为什么叫做极乐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又问舍利弗说: 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个国家为什么以「极乐」为名呢?为什么称为是「极乐」呢?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很简略地解释极乐国名的意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如果不细细体会这八个字的内涵,就会将前面的「极乐世界」以及「阿弥陀佛」忽略过去,不认为是那么的可贵、重要,不认为跟我们有关系。如果细加理解,我们就会觉得「哎呀,太好了!太难得了!太令我们感觉无比庆幸、欢喜了!」为什么?「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教的目的,无非是在拔苦与乐,我们学佛的目的,也是为了解脱自己以及他人无量无边的痛苦,达到究竟涅槃、安乐。我们再怎样修行,即使是老修行,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现在,阿弥陀佛的国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地方,所以,我们只要是真正体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种欣求极乐之心,就永远不会退转。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