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认为,在坚持称名的同时,还要有正确的修行方式。善导提出四种方式:一恭敬修,众生礼拜阿弥陀佛时,应表示殷重恭敬的态度。二无余修,即身、口、意三业起行时,要不间杂别的行为,只专门口称阿弥陀佛名,专门思念、观想、礼拜、赞叹阿弥陀佛以及净土中的大众。三无间修,安心、起行没有间断。这种修法应该不杂余业,不起妄念烦恼。但由于众生是生死凡夫,经常会使正行间断。善导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随时忏悔即可。四长时修,从开始发心直到临终之时,都要信行相续,绝不中止。总之,在善导看来,只要众生发起三心,专修持名正定业,不杂余业,无间断而不懈怠地修行,就一定能够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到阿弥陀佛报土世界。 四、善导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善导继承昙鸾、道绰以来的净土思想,将「称名念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加上自身的身体力行,为信徒树立了榜样。从此以后,称名念佛的净土宗迅速发展,以至达到了「户户弥陀佛」的程度。后来唐武宗灭佛,许多宗派都遭到沉重打击而一蹶不振,只有净土宗和禅宗盛况依然。由于称名念佛简单易行,深入人心,因此后来其他宗派也都注意吸收净土思想,逐渐与净土宗趋于一致,净土宗成为各派的共宗。 虽然善导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对善导称名念佛思想的研究,低估了善导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我们认为,要理解善导的地位,不能单从思想理论上论断。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对而言,大体上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唐中期前以理论形态为特征的佛教,二是唐中期后以信仰形式为特征的佛教。前者可以称为经典佛教,后者可以称为民俗佛教。经典佛教向民俗佛教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善导的净土宗的创立。净土宗的出现,一举解决了佛教发展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佛教理论的高度精致化、专门化,使得非经过专门训练的人不能掌握。但这样一来,佛教就逐渐变成了学院式宗教,远离了大多数人的需要,也就有衰微的危险。二是佛教的高僧大德的各种注疏、著述大都是试图从理论上论证信仰,就埋伏着导致信仰破裂,即脱离修持实践的危险。善导提出简单易行的称名念佛法门,并和同样简便易行的禅宗相呼应,打破了上层贵族对佛教的垄断,使一般信徒成为了佛教信仰的主体。此后,中国佛教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佛教深入到千家万户,真正扎根于中国大地。可以说,善导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地位应该得到确定,他的思想应该受到重视,他是我们应当着力研究的一位佛学大师。(转载自「白人岩」) 注释: (1)《大正藏》第26卷,第41页中。 (2)五浊,指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3)《大正藏》第12卷,第343页上。 (4)《观经疏》卷三,《大正藏》第37卷,第267页上。 (5)《大正藏》第12卷,第344页上。 (6)《大正卷》第37卷,第179页上。 (7)同上书,第191页中。 (8)《大正藏》第12卷,第346页上、中。 (9)《大正藏》第37卷,第260页中。 (10)《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第341页下。 (11)《大正藏》第12卷,第268页中。 (12)《观经疏》卷一,《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中。 (13)《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第344页中。 (14)《观经疏》卷二,《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下,第251页上。 (15)《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卷,第359页上。 (16)《大正藏》第15卷,第281页上、中。 (17)《远什大乘要义问答》,《续藏经》第2编第1套第1册,第4页。 (18)同上书,第5页。 (19)《大正藏》第47卷,第3页下。 (20)《安乐集》卷上,《大正藏》第47卷,第4页中。 (21)《观经疏》卷四,《大正藏》第37卷,第270页下。 (22)同上书,第271页上。 (23)《新修往生传》,《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大正藏》第83卷,第158页上。 (24)同上书,第158页中。 (25)《大正藏》第37卷,第271页上。 (26)(27)《大正藏》第12卷,第347页中。 (28)同上书,第348页上。 (29)《观经疏》卷四,《大正藏》第37卷,第272页中。 (30)同上书,第273页。 (31)《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卷,第346页中。 (32)《大正藏》第12卷,第346页上。 (33)《大正藏》第47卷,第448页上。 (34)《大正藏》第37卷,第250页上。 (35)《法事赞》卷下,《大正藏》第47卷,第439页上。 (36)《往生礼赞》,《大正藏》第47卷,第439页中。 (37)(38)(39)《观经疏》卷三,《大正藏》第37卷,第268页上。 (发布者: 欢迎投稿,责编:无量光,网站:佛要救你,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